“每况愈下”与“每下愈况”由四个相同的汉字组成,只是排列的次序稍有差异,不少人就以为意思上差不多,其实,它们是根本不同的。
这两个词都出自《庄子·知北游》东郭子向庄子问道的故事。为了说明问题和读者理解上的方便,我们且把原文和译文分列如下:
原文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
庄子曰:“无所不在。”
东郭子曰:“期而后可。”
庄子曰:“在蝼蚁。”
曰:“何其下邪?”
曰:“在稊稗。”
曰:“何其愈下邪
曰:“在瓦甓。”
曰:“何其愈甚邪?”
曰:“在屎溺。”
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
译文
东郭子问庄子:“平常所说的道,在什么地方?”
庄子回答说:“无处不在。”
东郭子说:“指出一个地方来才
成。”
庄子说:“在蝼蚁上。”
东郭子说:“怎么这样低下呢?”庄子说:“在稊稗里。”
东郭子说:“怎么更低下了呢?
庄子说:“在瓦甓间。”
东郭子说:“怎么低下得越发厉客了?”
庄子说:“在屎溺中。”
东郭子赌气不再问了。(在他看来,“道”是很高洁的,在瓦甓已觉低下得厉害,又听说屎溺,就更觉得不堪了。庄子知道他的内心活动,所以便针对这种思想解释)说:“先生的发问,本来就没有问到点子(实质)上。集市上的市场监督官正获问屠卒怎样通过脚踏来鉴别大猪的肥瘦,回答便是,践踏猪的股脚——那个难肥的地方,愈往下踩,其肥瘦程度如何,就愈加明显。‘道’的存在也是这样。除非你不让我指明;既要指明,那就不能怕低下,因为‘道’是无处不在的,绝不能脱离具体事物;即使低下的事物,也是事物呀!更何况,愈是低下的,才越能体现‘道’的无所不在呢!……”
很清楚,这个故事同时包含了“每况愈下”和“每下愈况”两个词语,不同的只是,一个直接见诸字面,而另一个则嵌藏于文义之中。当庄子向东郭子逐一指明“道”之所在的具体事物时,从蝼蚁到稊稗,到瓦甓,直至人人掩鼻的屎溺,所举事物越来越低贱,真是“每况愈下”—一只不过文中没有直接出现这样的字眼;而当他借助比喻向东郭子进行具体解释时,则直用其词——“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每况愈下”是说每指明“道”的一种存在物就低下一等,越来越低,一个不如一个;而“每下愈况”则是借助“监市履狶”的比喻,说明“道”于物中的存在,越是往下,体现得越明显,越突出。两个“下”字含义不同。“每况愈下”的“下”指不断卑下的不同事物,而“每下愈况”的“下”,则指同一事物逐渐下移的不同部位。
两个“况”字的用法也不一样。“每况愈下”的“况”指“比况”、“说明”,而“每下愈况”的“况”则指“明显”、“突出”,用章太炎的话来说,就是“愈甚也”。可见这两个词在意思上是完全不同的。
有一种看法应该特别提出来说一下,就是,多少年来,人们总认为“每况愈下”给用错了,正确的应该是“每下愈况”,我以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榷。“每况愈下”这个词,早在宋人的文章中就见使用了。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六里说:“《后山诗话》谓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余谓后山之言过矣。子瞻佳词最多,其间杰出者如大江东去……”凡此十余词,皆绝去笔墨畦径间,直造古人不到处,真可使人一唱而三叹,若谓以诗为词,是大不然。子瞻自言平生不善唱曲,故间有不入腔处,非尽如此,后山乃比之教坊司雷大使舞,是何‘每况愈下’,盖其谬耳。”清代的大学问家黄宗羲在他的《吾悔集》卷一《外舅广西按察使六桐叶公改葬墓志铭》里也有类似的用法:“公与(孙)月峰,抗志稽古,各承家学,重规叠矩;公如长江,孙(月峰)如深坞,自公云亡,每况愈下。”
第一个例子是说苏词艺术上成就很高,不少词超过古人,只是他自谦不善唱曲,间有不入腔处;而陈师道却把他的词比之为教坊司雷大使舞,这不是越发低下了?我看是他自己错了。第二个例子是追述叶、孙二人在世的时候,曾于文坛开创过一个颇有影响的局面,自从叶公死后,其情势就急转直下,一天不如一天了。试问:这样两个例子,难道能用“每下愈况”吗?
不行!因为“每下愈况”的意思是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突出,而这里的意思则是越来越低下,越来越不景气,只有“每况愈下”才能准确地担当其任。
所以,这里的“每况愈下”不是用错了,而是恰到好处,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一个巧妙创造。
还应该说明的是,某些词典对这两个词语的解释,在具体处理上是不够妥当的。如有一部成语小词典于“每况愈下”条里说:“语出《庄子·知北游》。原作‘每下愈况’,现多作‘每况愈下’,表示情况越来越坏。”这就给读者造成了很大的糊涂观念,仿佛这两个词意思完全相同,这就大错而特错了。事实上“每况愈下”在《知北游》中并未直接出现,它是暗含于文义之中而由后人概括、提炼出来的。至于“每下愈况”,则于文中确实出现了,但意思与“每况愈下”不同;且在现实生活中,其使用频率和范围,也要低得多、窄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