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描绘一处美景的时候会说这里的风景如诗如画,虽然就艺术分类而言诗是诗,画是画,两者有着明显的界限,但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诗和画向来都是密不可分的。孔武仲在《东坡居土画怪石赋》中写道:“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可以说诗是画的一种延伸,而画是诗的一种具显,两者并不等同,却又相互融合。
诗与画的区别
诗是通过语言或声音,叙述事物在连续时间的变化,我们所说的诗中有画并不是诗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读者通过文字的描述,结合自己的经历,经过联想、想象在脑海中形成一幅虚拟的画卷,因此不同的读者在阅读同一首诗时也可能构想出不同的画面。
古代的诗歌创作者都将语言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将大段文字压缩却又不失完整、不缺意境,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时间这一要素的精准把控,比如曹植《七步诗》中“煮豆”本身就是一个连续的时间过程,有了时间这一因素诗中所构建的画面会更加立体生动。
而与诗不同,画作往往并不具有时间的连续性。画作凭借的是线条和颜色来描绘物体,是一种直观的造型艺术,想要表现什么就直接在画中画出来,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清晰的图景,比如在观赏《清明上河图》时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当时商贸的繁荣。
一幅画的意境离不开空间这一要素,合理的空间布局才能给人以美的感受,才能构建出想要表达的意境,比如《雪溪图》就分为远、近、中三景,使观者仿佛置身于一片雪后的宁静山村之中,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美感。
诗与画的融合
诗中有画
所谓“诗中有画”是指诗歌突破语言的界限,在读者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画面,这样更加有助于读者对诗歌的理解,其中王维的诗歌最能表现这种特点,比如《山居秋暝》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让我们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深山雨后,月光透过松林洒落地面,清泉汩汩,竹林丛中喧笑的妇女们在走动,荷花动处渔船在穿行。读的是诗,呈现在脑海里的是有声有色的画面。
画中有诗
这里的“画中有诗”往往体现在题画诗上,以书法为媒介题于画上,其实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诗和画是具有密切联系的。除了根据画作内容来作诗外,还有根据诗歌内容来作画,比如东晋顾恺之就以三国时代曹植的《洛神赋》作了《洛神赋图》,以丰富的想象细腻的描绘了洛神和曹植真挚的爱情故事,巧妙的将幻想加以形象化。
诗画一体
在唐伯虎的《骑驴归思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骑着驴带着笠的书生在崎岖的山路上前进着,题诗:"祈求无得束书归,依旧骑驴向翠微。满面风霜尘土气,山妻相对有牛衣。",这样诗和画表达的意境高度统一,相互辉映。
又如《腊梅山禽图》中整幅图的主题就是一株从右向左倾的腊梅花,花上栖息着两只鸟,构图十分简单,但左下角题着:"山禽矜逸态,梅粉弄轻柔。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就是让画升华到更高的一种境界。
总的来说虽然两者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但是两者之间有着不容忽视的联系,如同太极图上的两只阴阳鱼,虽然有着明显的分割线,但还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