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传统历法,一年分四季,每个季节有六个节气。夏天的六个节气即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和大暑。
(七)立夏
立夏太阳位于黄经45度,5月5-7日交节。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
立夏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了茁壮生长阶段。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时至立夏,万物繁茂。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温差较大。
立夏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意思是,随着适宜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的蝼蛄鸣叫,表示夏天的味道浓了;蚯蚓是地地道道的阴物,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土壤中的蚯蚓也爬出来凑热闹;在立夏时节的王瓜快速生长,并结出了果实。
立夏的到来,在天文学上表示即将告别春天,夏天就要开始,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民间有“立夏看收成”之说。所以,立夏时节,应加强农事田间作物的各方面管理,方可能丰收。
古往今来,立夏有迎夏仪式、尝新活动、斗蛋游戏、立夏“秤人”等传统节俗活动。在养生方面重在益气养血安神。
宋代诗人赵友直在《立夏》一诗中写道: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
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
莺啼春去愁千缕,蝶恋花残恨几回。
睡起南窗情思倦,闲看槐荫满亭台。
宋代诗人范成大在《村居即事》诗中曰: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采了蚕桑又插田。
民谚有:立夏无雷声,粮食少几升;立夏插完秧,谷子堆满仓;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等等。
(八)小满
小满太阳位于黄经60度,5月20-22日交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后,天气渐渐由暖变热,并且降水也会逐渐增多,民谚有“小满大满江河满”的说法。
小满,标志着炎夏登场。物至于此,小得盈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饱满但未成熟,故称小满。
小满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意思是,小满时节,小春作物即将收获,中稻全面栽插,农事繁忙,晴天抢收,雨天抢栽,一派忙碌。
民谚有:小满不满,干断田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小满不满,芒种开镰;小满三日望麦黄,小满十日满地黄;蚕老一个闪,麦熟一眨眼;蚕老不宜留,留下断丝头等等。
小满节气是根据农耕社会特点形成,过去民间有吃野菜、苦菜的习俗。小满后,中国大多数地方平均气温高于22℃,雨水渐多,注意祛湿,多喝水,多吃蔬果,饮食清淡。
历代诗人有不少吟咏小满的诗词,比如宋代诗人欧阳修便有《归田园四时乐春夏二首》:
南风原头吹百草,草木丛深茅舍小。
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
老翁但喜岁年熟,饷妇安知时节好。
野棠梨密啼晚莺,海石榴红啭山鸟。
田家此乐知者谁?我独知之归不早。
乞身当及强健时,顾我蹉跎已衰老。
诗歌描写小满时节农家生活情状的诗:南风吹拂着百草,嫩绿的麦穗也已抽齐,蚕吃着肥壮的桑叶,梨挂满树枝,晚莺、山鸟啼叫,好一幅惬意、淳朴的农家生活画卷,流露出诗人对农家生活的羡慕与向往之情。
(九)芒种
芒种太阳位于黄经75度,6月5-7日交节,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这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农事耕种以芒种节气为界,过此之后,种植成活率越来越低。
芒种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鵙始鸣,三候反舌无声,意思是,螳螂在上一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它鸟鸣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
芒种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民谚有云: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芒种是一个收获与耕种的忙碌节气,民间也称其为忙种。民谚云:芒种芒种,连收带种。麦在地里不要笑,收到囤里才牢靠。麦收有三怕:雹砸、雨淋、大风刮等等。
在养生方面,芒种时节应注重滋阳清热。唐代诗人元稹《咏廿四气诗·芒种五月节》:
芒种看今日,螳螂应节生。
彤云高下影,鴳鸟往来声。
渌沼莲花放,炎风暑雨情。
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
唐代诗人白居易名作《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十)夏至
夏至太阳位于黄经90度,6月21-22日交节,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个节气,夏季的第四个节气。夏至是太阳北行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太阳将走“回头路”,太阳光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对于我国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过后,正午太阳高度开始逐日降低;对于我国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过后,正午太阳高度经过南返的太阳直射后,才开始逐日降低。
夏至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意思是,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属于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这说明自然万物生长的规律,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夏至在中夏之位,即午位,午属阳。夏至虽然阳气较盛,且白昼最长,民谚云:日长长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但却未必是一年中最热的一天,因此时接近地表的热量仍在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易形成雷阵雨。夏至后,人们普遍会食用清补凉汤、凉茶、酸梅汤等来避暑热,健脾益气。
历代书写夏至的诗词颇多,比如唐代诗人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宋代诗人杨万里《和昌英叔夏至喜雨》:
清酣暑雨不缘求,犹似梅黄麦欲秋。
去岁如今禾半死,吾曹遍祷汗交流。
此生未用愠三已,一饱便应哦四休。
花外绿畦深没鹤,来看莫惜下邳侯。
(十一)小暑
小暑太阳位于黄经105度,7月6-8日交节,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即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这一情况,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此时,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农谚云:节到小暑进伏天,天变无常雨连绵,有的年份雨稀少,高温低湿呈伏旱;小暑连大暑,热得无处躲。
小暑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意思是,小暑时节,大地上吹的风中都带着热浪;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老鹰也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小暑养生宜勤喝水、饮食清淡、清热利湿。
唐代诗人元稹《咏廿四气诗·小暑六月节》: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宋代诗人庞铸《喜夏》:
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
青奴初荐枕,黄妳亦升堂。
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
晚窗无一事,步屧到西厢。
(十二)大暑
大暑太阳位于黄经120度,7月22-24日交节,是二十四节气的十二个节气,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与小暑一样,大暑也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而大暑表示天气炎热至极。所以,民间有“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之说。
大暑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意思是,大暑时节,萤火中将卵产在腐草上,等到大暑节气时,这些枯草上的萤火虫卵就开始卵化而出来了,夜间在腐草上飞来飞去。
由于大暑时节雨水多而雨量大,大地一片暑热难耐,而且此时天气多变,时雨时晴,雨水充沛,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故民谚云:“大暑连天阴,遍地出黄金”。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故民彦有云: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风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大暑节气有晒伏姜、喝伏茶、烧伏香、送大暑船等习俗。此时,天气湿热,很容易导致身体受潮湿气过重。就养生而言,既要懂得防暑降温,还要着重祛湿避暑,及时补充蛋白,睡眠充足。
唐代诗人白居易著有《销暑》: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宋代诗人曾几有《大暑》: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