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行为属于民事欺诈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1-13 06:28:36    

民事欺诈行为是指在民事活动中,行为人故意以不真实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式欺骗对方,使其基于错误认识而处分财物,从而造成较大财产损失的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68条的规定,民事欺诈可以分为两种:

民事违约的欺诈:

在合同缔结过程中,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

民事侵权的欺诈: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

具体行为表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虚构事实:

行为人故意编造虚假情况,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而处分财物。例如,虚构产品功效、隐瞒瑕疵等。

隐瞒真相:

行为人有义务告知对方重要事实,却故意不告知或以谎言欺骗对方。例如,销售明知有瑕疵的商品而不告知。

虚假承诺:

行为人以不履行或不实现承诺的方式欺骗对方。例如,虚假宣传、夸大其词等。

责任后果:

由于欺诈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行为人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如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

传播虚假信息:

例如在商品交易环节谎报商品品质、性能等关键性参数。

隐瞒事实真相:

如商品中存在的瑕疵或明显不足之处。

制造虚假的交易环境或交易动机:

从而误导对方产生错误的判断。

提供伪造的证明文件或资料:

以获取对方的信任。

夸大产品或服务的实际效用以及价值:

让别人以为真的有那么好。

通过不正当途径获取他人的财产或利益:

但却未能履行相关义务。

编造虚假的交易场景或交易条件

利用对方的疏忽或知识匮乏:

故意引导其作出对自身不利的决策。

在合同执行过程中,故意采取不当措施导致对方遭受损失

借助合法形式掩饰非法目的的行为

这些行为都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破坏了民事活动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建议在签订和履行合同时,应充分了解对方的真实情况,避免因欺诈行为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如果发现自己受到欺诈,应及时寻求法律救济。

相关文章
  • 近日,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对2025年3月网络谣言进行了梳理分析。网上数据监测和网民举报显示,当月网络谣言主要集中在炮制社会热点、伪造政策信息、夸大灾害灾情等方面。部分自媒体滥用AI技术制造谣言,严重误导公众认知,扰乱社会秩序。各级网信和公安等部门通过“权威辟谣+依法惩处”双管齐下,快速辟谣止谣,
  • 为维护国家法律尊严,树立司法权威,促使生效法律文书及时兑现,切实保护权利人合法权益,武乡县人民法院依据申请执行人的悬赏申请,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二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执行中财产调查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二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制裁规避执行行为的若干意见》第一条第(五)
  • 本报记者 王 洲前不久,驾驶员常某来到北京市公安交管局海淀交通支队清河大队执法站“领罚”。此前,常某为躲避尾号限行,用数字“6”的号牌贴遮挡尾号“8”,被清河大队民警拦停。常某原以为自己只是遮挡号牌,“最多罚款200元、驾驶证记9分”。当得知自己的行为不是遮挡号牌而是变造号牌,将被依法处以行政拘留1
  • 3月30日,长治市公安局上党分局西池派出所接到交警总队高速三支队六大队的案件线索,反映近期在长治绕城高速公路西池收费站入口处,多次发生重型货车逃避治超检测、强行闯卡进入高速公路的违法行为。接到线索后,西池派出所高度重视,立即组织警力开展调查取证工作。经查,违法行为人杜某在明知大货车上高速前需接受过磅
  • 抢劫致人死亡的,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 应当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具体量刑标准如下:基本情节: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特别严重情节:抢劫致人重伤、死亡,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此外,如果行为人在抢劫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