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平台上这么多“momo”,到底谁在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22:54:00    

光明日报

在社交平台冲浪时,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用户:头像是一只脑袋大大、爪子肉乎乎的粉色小恐龙,昵称叫作“momo”。Ta好像无处不在、无所不言,在各大社交媒体上留下着印记。

其实,momo并非某个人,最初只是系统为新用户自动生成的默认昵称。本应是用来展示自我个性的头像和昵称,怎么就成了“泯然众mo”了呢?不少网友给出了答案:防搜。

网络平台的多元化和包容性,给足了年轻人自由表达自我的空间,也为他们实现多元价值提供了更多可能。然而随着大数据算法对于互联网的介入越来越深入,各大APP相继推出熟人推荐机制,通过关联通讯录、方位等算法,给用户推荐“可能认识的人”。在虚拟空间的一条动态、一个问答,甚至给他人的一个点赞一条评论,都有可能被即时推送给同事、亲友等现实生活中的“好友”。

前不久,#你推送的人我认识,但你猜猜我们为什么不是好友?#的话题冲上热搜。有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在网上发发牢骚,结果被大数据推送给了当事人”“有熟人来加好友,不想加又不得不加”。互联网的确在空间层面上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却也让不少人苦恼于它所带来的“边界缺失感”。

做“自己”时,总怕被熟人认出,而成为“momo”后,终于可以躲在这个树洞里,说自己不敢说的话。这就不难领会,为什么在互联网世界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这种匿名方式。这种群体行为或许可以理解为一种隐身,这种集体的“消失”换来了个体的“存在”和表达的自由,让年轻人们能够在算法的凝视和现实的裹挟中,找到一片真正属于自我的“栖息地”。

除了成为“momo”,在这场与算法的博弈中,人们还自觉形成了某些网络社交的“默契”:不用日常使用的手机号登录、频繁换头像让大数据无法识别、不主动探听同事朋友之间的账号名、关闭熟人推荐机制,就算看到“可能认识的人”也会默默点击“不感兴趣”……这些来自互联网原住民们的选择,既是对隐私的一种捍卫,也是对过度暴露的一种反思——网络空间里,该有怎样的社交距离?

也要看到,集体掩护的身份,让不少“momo”模糊了网络责任的边界。当有些“momo”肆意攻击他人时,也让无辜者因身份混淆而“背锅”,甚至给人留下了“取名叫‘momo’的都是键盘侠”的污名化印象。要知道,“momo”的出现,正因为人们对于网络暴力的反感,大家所追求的“momo”,也并非键盘侠们的“马甲”账号。

正如一位网友所言:“我不想被看见,但依然希望被听见”,这或许是个悖论,但却是当下不少人内心的真实想法。或许,这些“粉色小恐龙”存在的意义,将不再局限于定义自我,而是能让网络上的每一个声音都能够以最本真的姿态找到属于自己的回响。

文 | 朱晓帆

原稿点击>>

社交平台上这么多“momo”,到底谁在用?-重庆日报

相关文章
  • 躺平、内卷、精神内耗……4月20日下午,在作家林潇于万象书坊举办的《李白传》新书分享会上,听众与主讲人频繁互动,一个又一个网络热词喷涌而出,他们将李白拉入现代语境,探讨他的人生与心理,又结合自己的经历,试图理清李白产生“内耗”的原因,以及最终如何如何消解“内耗”。“我对李白这个人是非常喜欢的,他的生
  • 4月21日晚,2024-2025赛季CBA季后赛八强赛迎来了“京城德比”的最关键战役。在双方均有关键球员因伤缺阵的情况下,北汽男篮凭借更深厚的板凳深度以及更加均衡的人员配备,最终以112比95带走比赛,以系列赛3比1的大比分顺利晋级四强。作为CBA历史上的首次季后赛“京城德比”,这轮系列赛本是全国无
  • 春风翻动书页的声音,与四月的暖阳共谱成曲。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翩然而至时,金山社区以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让书香浸润家园,让思想碰撞出智慧火花。近日,“书香润社区·阅读伴成长”主题读书活动欢乐开场,社区联合金山小学化身“文化探索者”,在文字星河中开启奇妙之旅!活动现场,志愿者老师为大家讲解了“
  • 据新华社20日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17日抨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杰罗姆·鲍威尔“玩弄政治”,称可立即让鲍威尔走人。鲍威尔此前曾表示,依据美国法律,特朗普无权解职自己。特朗普17日在社交媒体平台“真实社交”上说,鲍威尔早该像欧洲中央银行那样降息了,他总是“又迟又错”,“越早走人越好”。在白宫接受媒体
  • 近日,百万粉丝网红小英因“变美”登上热搜。4月20日,小英再发新视频,一袭复古白裙亮相,引发网友热议。此前,小英接受邀请来到福建体验簪花文化,拍摄了多组照片、视频,笑容明媚,网友纷纷夸赞:“小英变美了。”之后,小英又多次发布“爆改”视频,与此前在镜头下脏兮兮、苦哈哈的形象截然相反。不少网友晒出小英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