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商业新研社
“全球玩具有四分之三是中国制造的,但是却没有自己的IP。”这曾是国内很多玩具从业人员所面临的尴尬。
如今,这样的尴尬正在从潮玩行业开始破局。
日前,潮玩企业泡泡玛特发布了2024全年财报。财报显示,2024年泡泡玛特实现营收130.4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106.9%,经调整净利润34.0亿元,同比增长185.9%。营收和净利润的高歌猛进,也让泡泡玛特的股价迎来新一轮涨幅。截至4月3日港股收盘,泡泡玛特报收162.6港元/股,创下历史新高。

业绩和股价的背后,是泡泡玛特潮玩IP的出色表现。根据财报披露,泡泡玛特旗下4大IP营收破10亿元,13大IP营收破亿元,以IP为核心的商业生态系统逐渐成熟。
而泡泡玛特更大的价值,或许在于重新定义了IP打造的模式。其以形象IP切入,以相对低的开发成本,通过收购、自主设计、授权合作、战略投资等方式开拓塑造新IP、挖掘存量IP生命力。以相对较高的更新频次(单IP每年2-3个系列、Molly等核心IP 5-7个系列)推出新品,并且通过评价体系、工艺设计的创新以及丰富品类,不断给消费者创造惊喜。又以线上+线下、国内+国外的立体消费者触达网络,与用户建立了多渠道、富形态的交互。这些最终让泡泡玛特走出了“中国式IP”的发展之路。
正如泡泡玛特CEO王宁所言,自己得有产出IP的能力,而不是满世界去找别人的IP,将来有一天如果我们自己有造星能力,可能平台的价值会更大一些。就像迪士尼,迪士尼是自己创造IP形象,不会满世界去找。
1、IP矩阵初成
2024年,通过在全球范围内挖掘潮流艺术家和设计师,结合成熟的IP运营体系,泡泡玛特成功打造出多个深受欢迎的潮流文化IP形象,以满足不同粉丝群体的多样化需求。
财报显示,2024年泡泡玛特四大头部IP(THE MONSTERS、MOLLY、SKULLPANDA、CRYBABY)均实现超10亿元营收,其中拥有人气角色LABUBU的THE MONSTERS以30.4亿元营收,同比增长726.6%,成为新晋顶流。而MOLLY持续展现蓬勃的生命力,营收20.9亿元,同比增长105.2%;SKULLPANDA营收13.1亿元,同比增长27.7%,“温度”系列累计销量超79.1万套,成为销量最高的单一系列;CRYBABY营收11.6亿元,同比增长1537.2%,是增长最快的新锐IP和销售额最快突破10亿元的IP之一。
财报还透露,DIMOO WORLD、HIRONO等13个IP营收破亿,平台化IP生态初成,运营体系更加成熟。此外,内部IP原创工作室PDC旗下的HIRONO、Zsiga、Nyota、inosoul等都取得了出色的成绩,新锐IP如北美市场本土艺术家Libby创作的Peach Riot、星星人等也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IP运营方面,泡泡玛特也正在持续创新品类和业态,以多样化的形式来传递IP的形象和内核。比如2024年泡泡玛特首次拆分四大品类,其中全年手办营收69.4亿元,同比增长44.7%;毛绒实现爆发式增长,营收28.3亿元,同比增长1289%;MEGA营收16.8亿元,同比增长146.1%;衍生品及其他营收15.9亿元,同比增长156.2%。
与此同时,泡泡玛特还在2024年上架了首款积木产品,该产品借助积木拼搭的形式,展现了IP的精神内核,不仅丰富了IP的呈现方式,还拓展了粉丝与IP互动体验的渠道,使粉丝能够更深入的了解IP背后的故事。
此次财报发布后,泡泡玛特高管强调,“我们依然坚持以IP为核心,通过消费品、服务与体验和娱乐三大板块开展我们的业务。”
王宁也表示:“IP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长期积累和努力的结果。泡泡玛特已经成立15年,LABUBU今年10周年,MOLLY也将迎来20周年。泡泡玛特早些年签约了许多优秀艺术家,这些艺术家的创作能力和作品背后的价值是泡泡玛特成功的关键。”
2、不走寻常路
全球市场上,从IP的产生以及影响力来看,绝大部分消费都是围绕大型动漫、电影、游戏IP展开的。这种塑造IP的逻辑,也给业内形成了一种固有印象,那就是如果没有内容、没有故事,一个IP很难成功,也很难有长久性,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自有IP难产的原因。
而泡泡玛特做IP的逻辑,则直接选择了靠产品、靠形象来切入,而非通过传统意义上的故事化或长内容。像Molly、SKULLPANDA以及LABUBU等这些潮玩IP,它们诞生前,并非是通过一部电影或是一部动画片就让大家熟知了,而是直接通过艺术家的笔触、草稿,直接通过泡泡玛特供应链体系把它们工业化,并通过多种渠道让用户对这个东西产生曝光、产生互动,进而发生的一些购买与收藏。
在王宁看来,“没有故事的IP,可以让消费者更加自由地表达对IP形象的理解”。因为消费者们可以将自己的情感投射于玩具身上,满足了其个性化需求,也在无形中强化了用户与产品之间的情感联系。除了用户情感投射,形象IP的另一个优点在于其创作成本较低,试错成本低,在短期内推出“爆款”的几率更高,依靠可爱的外形和强大的运营能够获得追捧。
除了潮玩以外,泡泡玛特也在拓展更多不同的销售形式,比如大号的潮玩、吊卡、可动人偶、版画、雕塑等多元化的方式,进一步去增加大众对于这些IP形象的理解。这个背后的逻辑,在于让这些IP更多出现在大众身边,在生命中多陪伴大家,尽量不要只是成为匆匆过客。
泡泡玛特擅长的是IP孵化,重点是开发运营自有IP、多品类变现,就像一家唱片公司一样,通过挖掘和签约歌手,然后再帮歌手制作音乐、拍MV、排演唱会一样。
正如之前王宁所说,泡泡玛特是一家toC的企业,打的也是明牌,但这个行业还是有相对高的竞争壁垒,公司经过了10多年的积淀,已经在零售、IP以及团队运营等方面建立了经营类的门槛,同时这个行业也是一个关于IP以及文化类的行业,这是软性的门槛,不是靠资金就能一下做起来的,公司拥有众多优秀的艺术家和IP,这些都属于稀缺资源。
3、格局打开
在进一步深耕潮流IP玩具业务的同时,泡泡玛特也在持续打造MEGA、共鸣、inner flow等新品牌,推动乐园、游戏甚至影视等新业务的落地,为粉丝搭建更多 深入了解IP的桥樑,丰富粉丝与IP互动的途径,以此加深粉丝与IP之间的情感纽带,探索“中国式IP”在价值实现路径上更多的可能性。
比如,2024年5月,泡泡玛特推出首套限量收藏卡牌“POPCARD艺术生活系列”,市面上流行的普卡、特卡、签名卡等卡牌形式均囊括其中;紧接着,泡泡玛特又发布积木品牌“POPBLOCKS”,借此能够吸引更多男性用户;2024年10月旗下IP小野独立为生活方式品牌;2025年1月,发布旗下饰品品牌“POPOP”。至此,包含已有的盲盒、毛绒玩具、徽章等在内,泡泡玛特几乎实现了潮玩行业热门品类的全面覆盖,成了“谷物”集合店。
王宁曾提到,不管是IP产品,还是乐园、游戏,以及将来的影视,泡泡玛特的核心逻辑是搭建一个综合的商业框架,可以看到不同的商业形态和模型,这和其它公司可能是不一样,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发挥IP商业价值,构建一个更为完善且丰富多元的商业生态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推动泡泡玛特业绩快速上涨的重要推手,海外业务也出现了显著的增长。财报显示,2024年港澳台及海外业务营收50.7亿元,同比增长375.2%,收入占比提升至38.9%。线下门店数量增至130家(含合营),机器人商店达到192台(含合营及加盟)。
目前,在海外市场泡泡玛特的线下门店销售额占比约在60%。而继2024年重点深耕东南亚市场之后,2025年泡泡玛特将把美国和欧洲市场视为重点开拓的区域。
在财报电话会上,泡泡玛特国际业务总裁文德一称将进一步升级海外门店的形象标准,从设计理念到空间体验全面升级,打造间距沉浸式潮流及本土文化融合的购物环境,致力于让每一家门店都能成为城市的形象地标。此外,2025年将持续推动新业务线及限定品在海外市场的发展,将结合各国文化的特色与流行趋势,推出更多具有区域特色的IP产品,同时积极推动泡泡玛特IP与知名品牌合作,进一步扩大IP级产品消费客群的覆盖,实现破圈。
看起来,从百亿到千亿,泡泡玛特正在通过全球化布局、IP生态的持续进化以及精细化运营,逐步实现其成为世界级潮玩帝国的愿景。正如王宁所言:“我们正在成为世界的泡泡玛特。”这一目标,或许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