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死刑要废除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1-08 06:02:37    

关于死刑是否应该废除,存在多种观点:

保留死刑的观点

报应正义:死刑被视为对最严重犯罪行为的应有回应,符合“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报应理念。废除死刑可能导致社会正义感的丧失。

预防犯罪:死刑具有震慑潜在犯罪者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极度危险的罪犯,如连环杀手或恐怖分子,死刑可以防止他们再次伤害社会。

经济成本:长期监禁罪犯需要耗费大量公共资源,而执行死刑是一种成本效益更高的处理方式。

社会利益:死刑被视为对社会的一种保护,防止罪犯在未来继续犯罪。

废除死刑的观点

人道主义:生命权是基本人权,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被剥夺,废除死刑是对人权的尊重。

误判风险:司法系统存在误判的可能性,而死刑一旦执行,就无法挽回。废除死刑可以避免因误判而导致的无法挽回的错误。

效果质疑:死刑的震慑效果只是暂时的,甚至会引起人们对受刑的怜悯而起到反作用。

刑罚替代:通过终身监禁等刑罚来替代死刑,能够提供持续警戒,更有效预防犯罪。

我国对待死刑的态度

在尊重生命权的同时,基于维护社会秩序和惩罚极端犯罪的需要,我国保留了死刑制度。我国刑法秉持“少杀、慎杀”的原则,严格控制死刑的适用,但对于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仍采取死刑。

统计数据

已经服刑十五年左右的人,在释放后基本上很少重新犯罪。这一事实表明,即使犯下严重罪行,大多数人也有改过自新的可能,因此死刑并不是防止再犯罪的唯一手段。

其他理由

无法纠正错误:由于人类的主观和不完美性质,法律系统难免会出现错误,错杀无辜的可能性始终存在。一旦错误的执行了死刑,就无法纠正,这会对被判决错误的人和他们的家庭带来不可挽回的痛苦。

不符合人权标准:许多人认为,处决罪犯侵犯了被执行死刑者的人权。许多国际组织和人权组织都谴责死刑,认为这种惩罚不符合国际人权标准,特别是禁止酷刑和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惩罚的规定。

可能会滋生仇恨和暴力:死刑执行可能会导致被害人家属和罪犯家属之间的互相仇视和暴力事件,从而导致社会紧张和冲突。

代价昂贵:与终身监禁相比,执行死刑的费用更高。执行死刑需要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司法程序,包括上诉、申诉和监狱建设等。这些费用通常由纳税人支付。

缺乏威慑作用:有些人认为,死刑可以起到威慑作用,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然而,许多研究表明,死刑并不一定比其他惩罚更具威慑力,因为几乎所有的犯罪者都希望逃避捕捉和惩罚,而不是仅仅避免死亡。

综上所述,废除死刑的支持者主要基于人道主义、防止误判、替代刑罚的有效性等理由。而保留死刑的支持者则认为死刑能够维护社会正义、具有威慑作用,并且对于极端犯罪是必要的。我国在这个问题上采取了谨慎的态度,既尊重生命权,又考虑到维护社会秩序和惩罚极端犯罪的需要。

相关文章
  • 男子开车撞死一家三口案,持续引发关注。4月15日,江西省景德镇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了被告人廖某宇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一案,择期宣判。有律师向南都记者指出,“如果法院认定被告人廖某宇为泄愤撞死一家三口,他可能面临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的刑事责任。”受害人家属曾举着一家三口的照片
  • 中国日报瑞士日内瓦3月17日电 由中国人权研究会和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主办的“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与人权保障”研讨会3月17日上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成功举行。中外专家从不同角度围绕主题向来自各个国家及联合国机构的代表进行情况介绍。法国电影导演和制片人卡雷(Jean-Michel Carre)在发
  • 被告人雍奎魁涉嫌杀人案,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在通化市终审宣判, 雍奎魁被无罪释放,当庭宣判无罪,随即被释放。雍奎魁涉嫌杀人案,从案发至终审宣判已历时7年之久,通化市中级人民法院两次判死缓,一次判死刑。2009年7月,通化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雍奎魁死刑,缓期两年执行。2014年10月,通化市法
  • 根据中国《刑法》的相关规定,运输毒品的刑事责任取决于毒品的种类和数量。以下是具体的判罚标准:运输鸦片一千克以上;运输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五十克以上;其他毒品数量大的情况。当运输上述数量的毒品时,根据《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条的规定,可能会被判处 十五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请注意,这些信息基于中国
  • 根据《监狱法》的相关规定,服刑人员在服刑期间可以按照规定会见亲属和监护人。以下是具体的探视时间和要求:入监后5天内可以探视:罪犯在监狱服刑期间,家属可以在罪犯入监后的五天内进行探视。监狱通常会在收监之日起五日内发出通知书,告知家属探视的具体日期和时间。每月一次探视:罪犯一般每月可以会见一次亲属和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