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物理因素
噪音和振动
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红外线)
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
不良气象条件(如高温、低温、高湿)
异常气压
化学因素
粉尘(如矽尘、煤尘、石棉尘等)
有机溶剂类毒物(如苯、甲苯、二甲苯等)
金属毒物(如铅、汞、锰等)
生产性毒物(如硫化氢、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
生物因素
微生物(如炭疽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
寄生虫
有毒药剂(如选矿浮选作业中的有毒有害药剂)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因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工程技术措施
应用密闭、通风、冷却、隔离等工程技术手段,控制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或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
对作业场所进行通风换气,加速有害气体的排出。
采用低噪声或备有消声降噪设备的机械设备,并确保设备在良好状态下运行。
个体防护措施
为作业人员配备耳塞、耳罩、防护眼镜、面罩、口罩、手套、防护服、绝缘鞋等个人防护用品。
根据不同作业环境选择合适的防护用品,如防毒面具、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等。
组织管理措施
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规章制度,确保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有关要素的良好与有效运行。
加强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普及预防知识,提高劳动者的自我防范意识。
定期对作业场所进行职业卫生检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健康监测与体检
就业前体检,及时排除职业禁忌症及身体出现异常人员。
定期安排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职业病问题。
应急救援
制定完善的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演练。
配备足够的应急救援设备和物资,如急救药品、担架、呼吸器等。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因素,保护劳动者的职业健康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