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4月7日讯(记者 王玉龙)今年清明假日期间(4月4日-4月6日),潍坊市纳入全市监测直报的17家景区景点共接待游客64.62万人次,同比增长19.69%;实现营业收入4890.09万元,同比增长4.39%。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既能看到文旅消费的复苏势头,也折射出区域旅游市场转型中的真实图景。

分析来看,清明假期游客量的显著增长,主要得益于两方面因素。
一是惠民措施释放消费意愿。今年潍坊多个景区推出门票减免、联票折扣等优惠。这类政策降低了出行成本,吸引了大量本地及周边城市游客。青岛、淄博等临近城市居民赴潍坊的短途游订单量增长显著,高铁1 小时生活圈效应凸显。惠民政策对短途游的刺激效果明显。
二是主题活动提升吸引力。各景区结合清明传统与春季特色策划活动。比如,清明期间,潍坊市博物馆三馆举办“和平梦想 象‘祥祥’纸鸢”“茶韵清明 承古传今”“非遗觉醒 纸鸢问春”主题活动,将入馆游览与“潍坊象”、点茶艺术、潍坊风筝技艺等有机结合,吸引了大量人群,节日期间,游客参观人数共计86290人次,同比增长59%。其中,风筝馆接待游客43582人次,同比增长64%;十笏园馆接待游客22160人次,同比增长2%;市博物馆接待游客20548人次,同比增长256%。

不过,整体看,尽管全市各主要景区景点游客量增长近20%,但营业收入仅增长4.39%,二者差距值得关注。这说明,门票依赖尚未完全破除,餐饮、购物等二次消费潜力尚未完全发掘。
另外,消费场景也有待丰富。对比其他城市案例,南京夫子庙通过“夜游秦淮”项目,将游客人均消费提升至180元;而潍坊多数景区闭园时间较早,夜间消费几乎空白。今年清明期间,潍坊景区游客人均消费约75.7元,虽较去年增长2.3%,但与省内青岛(人均123元)、济南(人均98元)仍有差距。另外,区域协同、基础设施、数字化服务等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体验,影响了消费意愿。
下步,针对上述问题,各景点景区或可进行针对性改进,延长消费链条,鼓励景区延长营业时间,开发灯光秀、民俗演出等夜游项目,在景区内增设平价餐饮区、特色商品店,提升二次消费占比;加强区域合作,与周边城市联合推出“胶东春日游”类线路,共享客源;建立文旅数据互通平台,实时协调交通、住宿资源;提升服务细节,在热门景区增建临时停车场、移动厕所;推广电子票务系统,试点“错峰优惠”等等,以更优异更特色的服务争抢客源。

潍坊清明文旅市场的升温,既反映了消费信心的恢复,也暴露出传统旅游模式的局限性。当下文旅竞争已从“资源比拼”转向“服务较量”,游客既要“玩得开心”,更要“玩得舒心”。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抓住假日经济的机遇,不仅需要策划更多吸引人流的活动,更需在配套服务、消费体验等“隐性工程”上持续投入,唯有如此,才能将节假日的“一时热闹”转化为文旅产业的“长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