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建民:知味·寻味·品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22:38:00    

专栏:居室求学(六十八)

中国烹饪早已走向世界,是不必费时讨论的话题;如不信,请看遍及世界每个角落的中餐馆,就是证明。百年前,孙中山在《建国方略》里,第一章就谈中国饮食,认为“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革命先行者在西方游历,亲眼看见漂泊海外的华侨开的中餐馆在异国落地生根,比较中西文化优劣,故有此自豪且苦涩的认识。

人要吃饭,然后才能从事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学习研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步,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亿万人口的吃饱饭问题。但是,把饮食、烹饪当成大学教育和文化、艺术来研究,却是很晚的事。李刚的《寻味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要出版,嘱我作序,我读过他的书稿,有好几天在回忆我们共事的岁月,以及中国烹饪研究在我国肇兴、逐渐发展的过程。

《寻味集》,李刚 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上世纪80年代初,商业部创办一份叫《中国烹饪》的杂志,先是季刊,后改为双月刊、月刊。在中国出版界,这是一份独具特色的杂志。据当年的报道,中国向外国出口的杂志,排列在前五名的,除了《考古》《武林》以及中医药类的刊物,就是《中国烹饪》。中文杂志向外输出的数量证明,外国读者愿意通过杂志了解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和技能。在计划经济时代,商业部主管全国饮食服务行业,办这样一份杂志,使得饮食行业的职工感到惊奇和惊喜,同时加深对本行业的认识。因为,按中国传统积习,饮食行业是作坊式的、师傅带徒弟的传授方式,后来有几所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也是以学习技能为主的职业训练,哪里知道烹饪“是文化,是艺术”?过来人都知道,许多饭店的老厨师是不识字或文化水平很低的。他们有精湛的技艺,是经验的积累。《中国烹饪》的创刊,提高了行业地位;同时,随着国家的开放程度,旅游业蓬勃兴起,高层次烹饪教育也提上议事日程。商业部批准在江苏商专(今扬州大学)设立烹饪专业,破天荒地在中国开始烹饪大学教育。我将部发文件改写成消息,刊发在《光明日报》,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向外界报道,曾引起国内外关注。

李刚就是我国早期烹饪专业大学生中的一员。

几年后,江苏商专选送早期烹饪专业的几位优秀毕业生来商业部工作,有三位充实《中国烹饪》的编辑队伍,李刚是其中之一。这样,我们成了同事,我这个滥竽充数的编辑有了“活字典”。我们共同在复兴门内45号和报国寺一起工作几年。1987年,我和李刚还一起出差天津,与天津的同志共同编辑《中国烹饪·天津专号》。

在考上江苏商专前,李刚已在一所中专毕业,分配到当地的饭店工作。他的文化基础课扎实,加上好学深思,是懂技术,有理论,文字功夫也不错的全才。共事期间,我有不懂的问题,就向他请教,不敢不懂装懂。有一次闲谈,我说中国烹饪主要是经验的。我亲眼看见,有些厨师炒好一勺汤菜、烧菜后快要装盘时,还要用勺子撇一点汤水尝尝。李刚告诉我:厨师在操作间,成天闻菜的味,嗅觉会迟钝,故要尝尝味道是否到位。他的这个回答,我印象很深。

图源:视觉中国

几年后,我离开《中国烹饪》编辑部,李刚也调到中国烹饪协会工作。在协会,他还是编杂志,四处采访,编辑协会的工作动态,始终没离开本行。由于工作关系,他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性的烹饪大赛,从中外厨师的技术竞赛、评判标准和中西饮食的特点,采写了一批报道,是高端中国烹饪走出去的一线消息。收入本书的《游食篇》,就是这类文章的选辑。李刚还采访过几位名厨和烹饪研究者,聚焦菜系和名厨的绝活、研究者的研究方向,深入报道,是专业性强,又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好文章。由于有专业训练,又有国际眼光,他对盐城湿地美食走向世界的政策建议,对乡土菜的研究,是权威的,有学术价值的。我读他的书稿,是老同事、老朋友给我的难得的学习机会。

李刚的这部书,是综合性的、有关中国烹饪的论稿。他把多年写的文章汇集一册,也是一次人生道路的回顾,是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一个总结。凡是从事烹饪行业的读者,对烹饪有兴趣的其他社会人士,都能从他这部内容充实、体裁多样的文章中获得新的知识,从他不经意谈到的观点受到启发。比如,他提出“精料粗做,粗粮细做”就是符合中国烹饪讲求“本味”和“食不厌精”原则的。“精料粗做”是要尽量保存优质原料的本味,不要让调味品破坏原料本有的“鲜”。记得袁枚在《随园食单》里就说过:“有味使之出,无味使之入。”李刚的观点,庶几近之。

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人解决了“吃饱”的问题后,就开始解决“吃好”的问题。在图书市场上,烹饪类的书刊出版很多,自称“美食家”或“吃货”的男女遍及海内外,有的名人还以好吃会吃为标榜。我读过这方面的少数书刊,发现其商业味、市井味太浓,一本印刷精美的书刊,无非几盘拍摄精美的菜肴图片,并没有值得咀嚼的内容,更谈不上有什么好文章。李刚的这部书,有几篇就是优美的散文,是有趣、耐读的。《烧羊肉,父亲的拿手菜》,表面是回忆他家里宰羊吃烧羊肉的故事,实质是对父亲的感恩,是有潜在的深厚感情流动的美文。中国苏北一个家庭吃羊肉的故事,在李刚笔下温馨生动,让人一读难忘。

图源:视觉中国

时间流逝,我和李刚都退休了。商业部时期的老同事,有的去世,有的久无联系;凡是保持联系的,也都退休或正要退休。前几天,原在《中国烹饪》编辑部一起工作多年,年龄最小、后到中新社香港分社工作的王佳斌发来一张图片,是他荣退时,香港特首表彰他在港的工作成绩,专门会见他。当年编辑部里年纪最小的同事也退休了。不多的几位老同事都已退休,正在谋划新的生活:李刚用一部新结集的书稿作为新的起点,尤其让人高兴!我经常说,对生命、人生的意义,古今中外的哲人说了那么多,现在还有人探讨。我是以煤炭出名的山西人,愿意以一块煤比喻生命的意义:生命就像一块煤,好不容易从地壳深处挖出来见了天日,点着后就要燃烧,在光和热中把自己耗尽,然后再变成灰烬。

读完李刚发来的书稿,我写了上边的拉拉杂杂的话,一是记下我的读后感,二是记下我们的同事之谊,三是向读者推荐这部别具一格、烹饪文化方面的新书,希望读者像我一样喜欢。

是为序。

(本文是作者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李刚《寻味集》写的序言,发表时略有修改。)

>>作者简介:

卫建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审,著有散文随笔集《寻找丹枫阁》《陈谷集》等。

原标题:《卫建民:知味·寻味·品味》

栏目主编:朱自奋 文字编辑:周怡倩

来源:作者:卫建民

相关文章
  • 专栏:居室求学(六十八)中国烹饪早已走向世界,是不必费时讨论的话题;如不信,请看遍及世界每个角落的中餐馆,就是证明。百年前,孙中山在《建国方略》里,第一章就谈中国饮食,认为“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革命先行者在西方游历,亲眼看见漂泊海外的华侨开的
  • 作为循环经济领域的“国家队”,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手机安全回收处置示范项目4月3日完成试运行,正式面向全国省会城市推出手机安全回收处置服务。消费者可在“芯碎无忧手机安全处置”微信小程序预约,选择保密邮寄处置或上门现场处置,实现手机的回收、流转、拆解、破碎、熔炼全程可监控、可溯源。据测算,“十四五”时期,
  • 用指纹解锁的隐藏式电动门把手、连L2+达不到的智驾被吹成高阶智驾、号称“1000km+续航”只是通过堆叠超大电池导致车重增加,能效比并未显著提升……类似这样的“伪创新”,在某些电动车上屡见不鲜,除了功能如同鸡肋,还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日前在2025 BMW创新日上,看到了宝马通过与AI融合的跨越式进
  • 【来源:青岛日报】4月7日,48岁前NBA球员、CBA传奇外援马布里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已与41岁《中国好声音》歌手汪妤凌在美国费城领证结婚。马布里写道“这是一条官宣视频,是的,我们结婚了”,并艾特汪妤凌。视频中,马布里称自己成了中国女婿、武汉女婿。随后,汪妤凌转发这一视频,并配文爱心。 公开资料
  • 2025年清明假期,春和景明。祭扫追思平稳有序,踏青出行一票难求,“春日经济”持续升温……在“人人你人人”“车车你车车”的拥挤和流动中,一幅幅生机勃发、“春”意盎然的“春日中国”图景,在你我身边铺陈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