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乡村绿化植树139.9万株、已建设主题林1280个……在粤北山区的云浮,一场以“绿”为笔的生态实践正悄然改写乡村的底色。
从云城区的“先锋林”到郁南县的“青年林+”,从罗定市的“人大代表林”到新兴县的“经济型绿化”,云浮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抓手,通过主题林建设串联起生态保护、乡村振兴与群众共富的多元叙事。
据云浮市委组织部统计,自2024年省部署乡村绿化工作以来,全市累计建设主题林3312个,不仅让乡村“四旁”“五边”披上绿装,更探索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而这场“绿色行动”背后,是基层党组织的有力引领、社会力量的多元参与,以及机制创新的持续赋能。

云浮市、云城区两级组织、工会、妇联等部门在云城区云城街道新中村共建主题林。
从“被动”到“主动”
党建引领下的多元共建
云浮建设主题林的核心逻辑,在于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生态建设的行动效能。
在云城区云城街道新中村,基层党组织成为“绿色引擎”——村党总支部通过“一户一策”精准动员村民清拆危旧房屋45间,腾挪出绿化空间,实现“闲置地变绿美园”的生态蝶变;村集体对接共建单位发起主题林“吹哨”营建活动,发动干部群众680余人次,筹集帮扶资金30万元,种植嘉宝果树、紫花风铃木等苗木3300余株,建成“先锋林”“青年林”“巾帼林”等主题林6个。
云安区富林镇则创新“双拥+生态”模式,由入伍新兵种植紫花风铃木,打造“民兵林”,形成“国防教育+生态建设”的双效场景。

云安区富林镇高一村连心湖边的“民兵林”。
在罗定市,该市人大通过发放倡议书,动员各级人大代表捐款植树,建成400亩21个“人大代表林”。
新兴县天堂镇以“党旗插在一线,党员冲锋在前”主题党日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积极在各村营建主题林。其中,西震村发动党员干部、群众共育“先锋林”“乡贤林”“友谊林”等主题林5个,种植凤凰木、火焰木、黄花风铃等苗木530株,有效提升乡村风貌。
走进郁南县平台镇古勉村,该村“党建强、生态美、村民富”的愿景以“青年林+”模式落地。通过打破地域壁垒,郁南县党委整合中山、云浮两地资源,组织百名青年志愿者在平台镇古勉新村旁种下黄花风铃木、沉香等苗木500株,由返乡大学生组成的“生态规划青年团”参与设计,青年企业家助力项目推进,形成“政府统筹+社会协同”的共建格局。

郁南县平台镇古勉村以“青年林+”模式推进主题林建设。
这场“绿色探索”还催生了社会文明的新风尚。云浮市推广“种好事树”活动,鼓励村民将婚庆、乔迁等喜事开支部分转为植树费用,既移风易俗,又增添绿意,而“幸福林”“同心林”等主题林还以“喜事树”“侨心树”为载体,将个体记忆与集体生态意识交织,塑造出“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绿美文化。
从云城区动员村民清拆危旧房屋腾挪绿化空间,到郁南县整合中山、云浮两地资源,从罗定市人大代表示范带动,到云浮市推广“种好事树”活动,这些案例表明,云浮通过“五个一片”工作法(组织驻镇帮镇扶村单位共建一片、群团组织下沉建设一片、党员带头示范种植一片、发动乡贤群众认种认捐一片、开展种“好事树”活动助建一片)加强组织动员,实现乡村绿化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的转变。
从“绿美”到“绿富”
生态与经济的双赢路径
主题林建设的深层意义,还在于破解传统绿化“重生态、轻经济”的困局。
郁南县平台镇古勉村突破传统绿化工程局限,深挖沉香等特色苗木的经济价值,依托中山对口帮扶协作,打造“云浮·中山青年绿美公园”,创新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由村集体以土地入股,企业提供技术指导与销售渠道,农户负责管护,带动村民种植沉香超200亩。此外,该村还特别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将后期养护纳入村规民约,确保“生态共建、成果共享”,让绿色资源成为“聚宝盆”。
新兴县东成镇布填村下料自然村则以“经济型绿化+景观绿化”破题,种植香荔、龙眼、紫荆花等经济树种与景观树种300株,并依托香荔产业,实现“一树兴三产”(种植、加工、文旅融合),探索“绿树生金”的乡村振兴范式。

新兴县妇联在簕竹镇组织开展“巾帼林”“家庭亲子林”植树活动。
“绿富经济”发展的前提,在于种好树,而要想种好树,首先需要解决“树种哪里”的问题。
“云浮对乡村土地可植绿空间的摸排工作做得比较早,也比较踏实。”云浮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为高质量完成乡村绿化土地植绿摸排工作,云浮市创新组建乡村绿化土地植绿“1+1+1+1”工作队(下称“土地植绿工作队”),由市县乡村绿化人才专家技术团队、市县自然资源局业务骨干、镇村干部、“百千万工程”互助工作队队员四类人员组成。
通过逐镇逐村走访、分辨土地属性、判断树种选择、开展群众工作等方式,土地植绿工作队1.4万名队员以脚步丈量土地,下沉全市8168个自然村,耗时1个月逐镇逐村“过筛子”式开展土地植绿摸排工作,共摸排出绿化点位8.1万个,可植绿面积超1.5万亩,其中主题林可建设地块1298处。
以1298处主题林可建设地块为基础,通过了解村民计划种植时间、种植树种倾向等信息,结合机关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等群体的植树需求,形成云浮市主题林(计划)建设情况表,实现供需对接。目前云浮全市1298处主题林可建设地块已有1280处完成建设。

罗定市“人大代表林”植树现场。
在后期管护中,网格化机制与积分激励成为关键:党员、村干部、“百千万工程”互助工作队队员等组成网格员,按责任片区定期开展浇水、除草等管护工作并获得积分,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云浮的主题林建设,是一场关于生态、经济与文明的深刻实践。它不仅是绿美乡村的民心工程,更是基层党组织引领力、社会协同力与群众创造力的集中展现。
从“党建红”到“生态绿”,从“绿美园”到“绿富经”,云浮用行动证明:当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当党委、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深度融合,乡村便能焕发出持久生命力。如今,这片粤北山区的绿意,正悄然孕育着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南方+记者 陈玮琪
通讯员 江钜锋
【作者】 陈玮琪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