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南都记者对宠物托运代办乱象进行了调查,发现不少市面上宣称的“宠物托运一站式代办”服务,实则为包括疫苗标签、免疫本、抗体检测报告、《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等在内的“一站式造假”。
如今在城市地区,宠物的功能已经转向情感陪伴,相关产品和服务愈发多样。在交通运输上,航空公司开启“人宠同舱”,铁路方面也推出“宠物托运”功能,而《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就是办理托运的必备证明之一。
平心而论,《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的办理流程称不上简单,要打好几针疫苗、做抗体检测、带宠物办证,各环节间常常还伴随着对间隔时间的严格限制,一套办理下来,对宠物主人的时间和金钱都有一定消耗,这也让“一站式代办”服务有了市场需求。据报道,原本要花好几百元、持续几个月、奔波数次的办理过程,找人代办就可以“什么都不用操心,直接机场集合就行”。
而各环节中的漏洞也为假证得以蒙混过关提供了可乘之机。比如作为宠物接种疫苗的凭证之一,疫苗标签、疫苗本均能够从二手平台直接购买,办证人员难辨真伪;即便《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电子化后可以通过查询编号或扫码验真,但部分航司的查验流于形式,“只是看一下证明”。
在宠物深度嵌入公共生活的当下,相关管理的要求和水平也必须随之提高,其中,对动物防疫的管理最基础也最关键。拿宠物运输举例,以往动物无法踏足的客舱、高铁,如今也能够作为托运工具,这丰富了宠物主人的选择空间,为养宠人群提供了更便利的人性化服务。但在人群密集度极高的交通工具内,一旦混入携带疫病的动物,将对其他乘客和动物的健康带来实质性威胁,也将影响合规养宠人群对托运服务的信任感。
除了部分养宠人群,这项灰色产业链的客源很大一部分也来源于宠物贩子。网络宠物商贩接种疫苗、托运需求大,成本的控制往往也从这里“开刀”。很多消费者将所购买的宠物是否拥有防疫证、能否顺利托运视为判断宠物健康与否的标准之一,相关证件的造假也将加大消费者购买到“星期宠”的风险。
实际上,我国动物防疫法对动物检疫已有严格规定。第78条和103条分别禁止了伪造、变造检疫证明,以及违反该规定的相应处罚,如伪造检疫证明的,将没收其违法所得和证明,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第49条也指出,出售或者运输动物前,货主应按照相关规定申报检疫,其目的就在于阻断疫病传播、保护人宠健康。但由于管理的疏漏,这类违法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十分猖獗。
要遏制这种现象,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将检疫链条内的各项凭证形成标准化管理。例如要求疫苗厂家使用统一的防伪标识,并提供鉴别真伪的官方渠道;防疫本仅供应至具有接种疫苗资质的机构,并加入数字化监管严控出证,实行一宠一证。另外,监管端也需同步发力,规范检疫证明的开具、航司核验等环节的操作流程,并加大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而养宠人群也应认识到,要形成宠物友好型社会,少不了每一位主人的配合,动物无辜,但人需要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