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三月的贵州黄平旧州镇,万亩油菜花海与螺旋桨的轰鸣声交织成一曲乡村振兴的协奏曲。这座拥有2300年历史的且兰古国故都,正通过“农文旅+低空经济”的立体化发展模式,在黔东南大地上书写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云端视角重构产业格局
3月28日清晨,黄平旧州机场的引擎轰鸣声唤醒了沉睡的古镇。飞行员韩玉熟练地检查着仪表盘,准备执行当天的第三趟“空中看花海”观光飞行。这位土生土长的老里坝村村民,从2018年首批本地飞行教员培训中脱颖而出,如今每月飞行时长超过100小时。“从没想过能在家门口开飞机,现在每天都能带游客俯瞰祖辈耕种的土地。”她指着舷窗外金浪翻滚的油菜花田感慨道。

黄平且兰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的“载人轻型飞机”在旧州大坝起航(张平 摄)
这座始建于1939年的抗战机场,历经岁月洗礼后焕发新生。2017年贵州黄平且兰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的入驻,使旧州机场成为黔东南唯一建成使用的A1、A2级通用机场。目前基地运营着14架航空器,涵盖双发四座飞机、自转旋翼机等机型,开展低空观光、飞行培训等多元化业务。公司负责人侯珉介绍,近三年已吸引超6000人体验飞行,培养本地飞行教员近百名,其中4款自主研发机型通过民航局认证。

载人飞艇在黄平县旧州镇上空(张平 摄)
在通航公司指挥中心,三维热力图实时显示着飞行航线与游客动线的叠加效应:300米高空俯瞰古镇全貌,150米观察明清建筑细节,50米低空穿越花径。这种立体开发模式不仅催生“望月楼”等民宿集群的发展,更延伸出无人机护林、农林喷洒等“空中生产力”应用。今年春耕季,农用无人机日均作业面积达500亩,将传统耕作效率提升近20倍。
古镇的活化与新生
3月29日,午后的黄平旧州镇游客接待中心十分热闹,阳光穿过非遗工坊的窗花映照着罗朝芝专注画蜡的身影。她手中的太阳图蜡染方巾,正通过非遗工坊和直播间成为游客和观众们追求时尚的单品。“过去这些技艺只是家族传承,现在成了致富法宝。”罗朝芝的话语间,蜡刀在棉布上划出流畅的曲线,如同描绘着古镇的新生轨迹。

高空滑翔伞在旧州古镇上空翱翔
在“修旧如旧”的保护原则下,旧州镇将48处文保单位活化利用,打造出“前店后厂”的“非遗”产业模式。蜡染体验馆、苗族银饰锻造工作室、刺绣工坊等非遗业态已达数十家,文创产品消费从几十元跃升至上千元。第三代豆腐坊传人欧杰的创新实践更具代表性:依托便捷的高速路网,传统菜籽油、豆腐干等特产畅销全国,成为名优特产品。

黄平旧州古镇
这种古今交融的活化理念同样体现在文旅融合中。红军长征陈列馆与康养小镇联动开发的“红色研学+低空观光”线路,使革命遗址焕发新生;航空研学基地单日接待学生超800人,让抗战机场转型为科普教育基地。数据显示,2025年1-3月,旧州游客接待量已达28.36万人次,旅游综合总花费3459.92万元,同比增长2.99%。
三维空间激活全域经济
夕阳西下时分,十万营山滑翔伞基地迎来当日最后一批游客。从800余米高空俯冲而下,金色花海在脚下舒展,明清古建在余光中若隐若现,这种“千与千寻”般的奇幻体验,正是旧州立体化开发的生动注脚。

游客乘坐高空滑翔伞在旧州大坝油菜花海上空赏花
在古镇东翼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农科院专家正调试农情监测无人机,计划在万亩油菜花海下建设数字农田;西岸航空小镇规划着飞行培训、航空主题乐园等新业态;中部历史街区则通过48处活化文保单位,串联起“农为基、文铸魂、旅兴业”的发展脉络。这种“地面赏花—低空观景—云端瞰城”的三维体验体系,使旧州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优势。

黄平旧州大坝油菜花海
数据显示,2025年油菜花节期间,旧州镇通过“地面文旅+空中体验+云端数据”的多维协同,短短三天吸引逾5万游客,创造旅游综合收入超600万元。旧州古镇周边民宿集群周末入住率达90%,“农文旅+低空经济”模式直接带动500余人次就业。

在黄平旧州大坝油菜花海,一位游客与滑翔伞互动
当最后一架观光直升机降落在暮色中的花海旁,旧州镇的发展图景愈发清晰。古镇北面,高空滑翔伞仍在绘制空中弧线;现代农业示范区里,无人机正在为智慧农田采集数据;历史街区的非遗工坊中,直播间的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

黄平旧州油菜花节,游人如织
“每朵油菜花都是文化传播的使者,每次飞行都是乡村振兴的引擎。”镇长吴成东道出了旧州发展的核心逻辑。在这里,春秋战国的商贸基因与通用航空的现代科技碰撞,明清建筑的精美雕花与滑翔伞的流线轨迹对话,传统农耕文明与低空经济奏响和谐共鸣。
记者手记:
从抗战机场到通航基地,从非遗工坊到数字农田,旧州镇用创新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是推倒重来的革命,而是传统基因与现代要素的创造性转化。当2300年的历史沉淀遇上载人飞机和滑翔伞,当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这座古镇正以文化为魂、产业为脉,书写着新时代的振兴篇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正海
编辑 欧阳章杰
二审 安通
三审 熊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