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谭羽清 宁芝
伶俐可爱、喂养方便、互动性强的鹦鹉是现下许多人的理想宠物之一。打开社交媒体,时常看到有公众分享将鸟宠放在手上、肩上乃至头上亲密互动的视频。但人鸟这样和谐的相处模式其实可能“暗藏危机”。
前不久,四川成都的鹦鹉爱好者李先生(化名)才从一场“因鸟而生”的疾病“鹦鹉热”中缓过来,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结束了为期一周的住院治疗……
那么,李先生为何会确诊“鹦鹉热”?这是一种怎样的疾病?又是否危险?近日,封面新闻记者对话了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何杰、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肝病三科主治医师陈霆。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何杰为李先生诊治
小鹦鹉让主人烧到39.4℃
据何杰回忆,李先生最初前来呼吸科就医是因为持续5天高烧到39.4℃,并伴随着剧烈咳嗽、浑身疼痛。在来医院前,李先生以为仅是得了感冒,服用了一些头孢和布洛芬,但症状并没有好转。
在通过听诊发现李先生双下肺有湿啰音,并了解到他平时咳嗽较为剧烈、呼吸困难后,何杰判断李先生的病情比较严重,将他收治入院。
李先生住院期间,何杰仔细查看了他的CT,推断他或许患上了鹦鹉热,“它和流感的区别在于,它的CT会出现肺实变,里面会出现支气管充气征。而流感的肺部表现以间质性磨玻璃样改变为主,一个密度深,一个密度浅。”
同李先生家属交流时,何杰也得知他们家有一只养了2年多的小鹦鹉,而且李先生时常让鹦鹉在肩膀上、头上、手上玩耍,还用嘴给它喂食,互动非常亲密。
后来,在医院的建议下,李先生进行了一次无痛纤维支气管镜的检查和灌洗液宏基因检测,最终确诊了鹦鹉热。
“鹦鹉热”不仅由鹦鹉传播
看似健康的鸟类也会携带
“鹦鹉热”是一种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据陈霆介绍,“鹦鹉热”又称“鸟热”,除了鹦鹉外,家养的八哥、画眉、鸽子,野外的海鸥、候鸟等几乎所有的禽类都可能感染、传播这种疾病。
呼吸道传播、直接接触传播是“鹦鹉热”的主要传播方式。例如,患病鸟类含病原体的羽毛、排泄物等可能形成气溶胶,通过空气传播给人。而当触摸患病鸟类后未洗手,病原体则可能通过黏膜接触,如揉眼、进食等侵入人体。
资料显示,感染鹦鹉热的鸟类可能会出现腹泻症状,但也可能并不发病,成为病原体的隐性携带者。陈霆提醒,隐性感染鹦鹉热、看似健康的鸟类也具有传染性,而长期养在家中的鸟虽然一般不会携带鹦鹉热病原体,但有两种情况需要注意。
“一种是公众买到鸟之前,它就已经感染了鹦鹉热衣原体,只是还没有发病,后面就可能发生传染。这就是为什么我强调要进行检疫,特别是对于一些进口的宠物鸟类,需要确保它们有隔离观察的时间。另一种是公众以散养形式养的鸟,比如像鸽子,它们经常在外飞行,尤其可能在外界感染病原体。”陈霆说道。
他在采访中建议,养鸟家庭在购买新鸟时,应该选择具备合格检验检疫证明的鸟类。而在日常打扫鸟笼或清洁鸟类居住场所时,应佩戴口罩和手套,以防可能存在的鹦鹉热病原体通过接触传播,并在清洁完成后,及时用消毒液洗手,确保手部卫生。
早期治疗较易但确诊难
严重时可能致命
在李先生的案例中,他接受了为期一周的治疗后顺利出院,身体并未受到严重影响,但回顾以往关于鹦鹉热的报道,能看到有患者甚至因为这一疾病住进了重症监护室,启用了“人工肺”ECMO。
陈霆表示,应对鹦鹉热最大的难点在于确诊。因为该疾病本身较为少见,表现又与流感、病毒性肺炎类似,较容易被误诊,以致病人不能得到对症、有效的治疗,延误了病情。
据他介绍,鹦鹉热感染的初期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咳嗽等,与流感、病毒性肺炎类似,而到了后期,该疾病可能造成严重的肺部感染,甚至引起呼吸衰竭,导致患者死亡。
“如果只是利用头孢、退烧药等治疗鹦鹉热,病情不会好转,反而会越来越严重。在不规范治疗的情况下,鹦鹉热患者的死亡率达到10%,最后可能因肝脾肿大或重症肺炎而死亡。”何杰提醒道。
不过,如果患者能在鹦鹉热感染初期得到确诊,该疾病的治疗可以取得较好成效,“通常采用四环素类的抗生素药物就能很大程度减少病情的重症化,维持轻症状态,大概治疗7天~14天,症状也就好转结束了。”陈霆说道。因此,他建议医生在接诊病人时也应该询问患者和禽类接触的历史,以辅助诊断,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通过PCR检测、血清抗体检测等方式,检查患者是否感染了鹦鹉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