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港口烟台港莱州港公司,有这样一支“全能班组”——散杂货作业队粮储班,14名队员打破岗位界限,一岗多能,人人都是设备维保、设备驾驶、能够理货中控的“多面手”。他们肩负着全筒仓区域设备设施维护保养的重任。在日常工作中,他们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聚焦聚力提质增效,用创新和实干不断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日间攻坚
实战淬炼守粮安
“今天我们班的重点工作是筒仓顶部通风系统巡检、皮带机托辊润滑。”交接班后,班长李尚坤带着五名班组成员迅速进入工作状态。班组成员们分工明确,又紧密协作。负责高处检查的小赵,腰间系着安全绳,左手攥着扳手,身手敏捷地爬上筒仓顶部,指尖沿着通风百叶边缘细细摸索:“上周这里有两片百叶松动,今天得彻底加固。”与此同时,负责电气设备检查的老窦,手持专业检测工具,认真地对每一个配电箱进行检测,眼睛紧紧盯着仪表数据,不放过任何一个异常读数。


“嘿,你看这隔离墩,经过这么长时间风吹日晒,反光漆都快没了,夜间行车很容易出危险。”巡检员任金平边说边开始为隔离墩刷新。旁边的孙迪则介绍着他的工作经验:“这反光漆可不能刷太薄,不然警示效果不好。而且要刷得均匀,线条得直。”短短四天时间,他们就完成了298个隔离墩的刷新工作,为港区的交通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日常管理中,粮储班推行网格化区域划分,将每一个区域的安全责任精确落实到个人。翻开隐患台账,表内标满不同颜色的记号:红色代表立即整改,黄色代表限期跟进。去年至今,粮储班组成员自主完成筒仓顶部防雨罩加固、皮带机急停开关灵敏度调校等27项隐患治理,让每一处设备都成为经得起“挑剔”的安全堡垒。
夜间备战
制度筑基传匠心
“没有就要学、不会就要问!”晚上8点,粮储队办公室内略显嘈杂,班长李尚坤组织技术骨干们围坐在一起,对《气垫式皮带机安全操作规程》进行修订。有着36年设备经验的老师傅张书俊详细地为班组成员讲解每一个操作要点。“作业的时候,货物流量一定要控制好,不能偏斜或者超载。”从设备运行状态的判断,到皮带跑偏的处理,再到限位开关故障的解决,张书俊都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清楚,让年轻成员们受益匪浅。

讨论声此起彼伏:“建议增加‘夜间作业灯光照度标准’”“急停按钮位置图示要更清晰”。李尚坤边记录边补充:“咱们得把‘设备异常响动判别法’‘皮带跑偏三步调正法’这些土办法都写进去,让操作规程更‘接地气’。”键盘敲击声中,修订稿新增的5项细则逐渐成型,其中3条来自一线员工的实战经验。
当李尚坤保存好最后一份电子文档时,墙上的电子钟显示已是夜间23点35分。张书俊揉了揉发红的眼睛,笑着说:“虽然比干一天活还累,但心里踏实啊,以后大家操作设备就有章可循了。”
从晨曦微露到夜深人静,粮储班的24小时从未停歇。他们是筒仓顶上的“蜘蛛侠”,是设备旁的“听诊器”,更是制度建设的“笔杆子”。14颗“粮”心在昼夜交替中跳动,将“保障粮食安全”的承诺,刻进每一道反光漆、每一页操作规程、每一次设备巡检中。
责任编辑:逄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