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请车位排队排了这么久,还没轮到,是不是有‘暗箱操作’?”
在上海的老旧小区,“有家难回”“有门难出”经常上演,源头就在于“停车难”,由车位引起的社区矛盾更是一触即发。
比如,位于静安区临汾路299弄的恒安小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没有地下车库,小区内划线停车位共285个,但机动车却有近400辆。物业经常收到居民的质疑与投诉,居委会主任深夜还在帮居民找车位。
临汾路街道是个纯居民居住型社区,共有38个小区。2023年,街道的12345市民服务热线工单中,超过10%涉及停车问题。然而,要增加停车位,无非只有“内部挖潜”“外部共享”两种方式,当这两条路都行不通,该怎么办?
从去年起,静安区临汾路街道在全市创新引入“大数据+区块链”社区智慧停车新模式,也叫“码上停车”,恒安小区成了首个试点小区。居民不仅可以随申办App扫码“零材料”申请停车位,系统还能实时显示排队位次,停车收费账单等关键信息一目了然,停车缴费也可以线上完成。配合恒安小区修订的《停车管理规约》,避免外来车辆“蹭车位”,一套“智慧+自治”的“组合拳”,让停车管理效能提升了,矛盾也大幅减少。
“僧多粥少”的局面一时间难以改变,但是“码上停车”通过数据上链,让规则更透明、让信任更坚固,不失为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如今,街道7个小区都用上了这个模式,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连普陀区、虹口区等区也纷纷跑来“抄作业”。
可以说,“码上停车”是上海探索解决停车难问题的一种新思路,上海各区可以开动脑筋,因地制宜探索更多更新、更有效的方式,让社区停车资源“活起来”,让停车问题不再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