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艺评|徐佳和:莫让历史建筑成为展览的背景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16:46:00    

默默伫立在城市各处的工业遗存、历史建筑,有的带着特有的庄严感,有的以华美的外形透露灯火辉煌的过往,它们的存在构成了一部凝固城市记忆的立体史书。近年来,从徐汇滨江油罐艺术中心、龙美术馆到杨浦的油酷艺术公园,从1862时尚艺术中心到由老白渡煤仓改建而来的艺仓美术馆,一系列建筑改造项目通过艺术展览功能的植入,将“建筑可阅读”的理念推向更深层次的实践。这些空间不仅承载着艺术展览内容,更以其独特的肌理留痕和空间气息,成为城市文化更新的催化剂。如何让历史建筑本身的“可读性”与展览议题共振,而非沦为空洞苍白的背景板,仍是需要探讨的命题。

周末,在一些新近改造完成的历史空间内连续看了几个展览,却颇有令人费解与惋惜之处,有在玻璃顶棚的展厅里匆忙凌乱地摆上几个玻璃展柜的,地毯下的电线甚至凹凸不平;有在灯光都来不及调试过的所谓展厅内,无序地一概挂上竖轴大画的;有传统龙凤呈现纹样的瓷器大花瓶放置于层层临时隔板间的;有二次元“装置作品”与建筑内部混凝土框架梁胡乱“对话”的……展览内容与改造后的空间不相匹配、彼此之间没有太多逻辑互动关系,难道是艺术空间的数量富裕使一些“滥展”有了登台亮相的机会?

城市工业建筑遗存的存在本身就承载着城市发展史和工业文明的记忆,其粗犷的结构、独特的空间形态——如油罐、厂房、高炉等,为艺术展览提供了天然的叙事背景。成功的工业遗存改造展览,往往将建筑的历史层面理性地转化为策展逻辑的一部分。以龙美术馆(西岸馆)为例,其前身北票煤码头的煤斗卸载桥被保留为入口标志,观众需穿越煤漏斗的阴影才能进入艺术空间。这种空间序列的设计,本质上是对工业遗产“场所精神”的致敬,使展览的体验从物理空间延伸至历史语境。龙美术馆的展览以大尺幅的现当代艺术作品为多,层高达12米的展厅和多层次的布展方式增强了视觉冲击力,比如2025年初的十周年特展中,近600件作品层层叠叠挂满了12米的高墙,仰视俯视多视角的观看,为滚滚向前的全球当代艺术提供了一个审视的契机。

对于艺术空间和展览的互文关系,可以在这些成功案例中寻找

不远处的西岸穹顶艺术中心改建自上海水泥厂,曾经的预均化库以直径87米的穹顶和精密钢结构闻名,改造后保留了原有的橙色钢架和送料天桥,甚至恢复了上世纪20年代的混凝土肌理。让观众在踏入展厅时,首先清晰地感知到了“工业节奏”——机械的重复性、材料的粗粝感、尺度的压迫性,它们天然地成为展览的“开篇序言”。2023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主展场就设在了西岸穹顶艺术中心,以“共栖”为主题的沉浸式展览利用其巨大的圆形穹顶和工业天窗,让自然光透过半透明屋顶洒入,与装置艺术的动态光影交织,观众在观展时始终意识到自己正身处一座曾用于混合水泥原料的巨型“搅拌器”中。这种空间与内容的互相激发,让展览不再是单向的传递,而是谱出了观众与艺术家的复调对话。

对于艺术空间和展览的互文关系,可以在这些成功案例中寻找

当然,艺术展览是否必须与空间气息相匹配,并非一个绝对的命题,“不匹配”也会具有特殊价值,比如上海的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合作展曾将欧洲现代主义绘画置于滨江工业码头,看似“错位”实则暗合上海作为中西文化交汇点的城市基因——这样的展览提示我们:所谓“不匹配”,或许只是更深层匹配的非常规呈现。

历史建筑经过改建再生为艺术空间,实则是城市更新的最佳途径之一,但其中举办的展览,应有与建筑可阅读匹配的品格,唯有建筑与展览形成共生的紧密关系,让空间自己说话,让历史与当代艺术在对话中产生新的意义,这样,老建筑才能真正“可阅读”,而非仅仅是被消费的文化符号。

相关文章
  • 默默伫立在城市各处的工业遗存、历史建筑,有的带着特有的庄严感,有的以华美的外形透露灯火辉煌的过往,它们的存在构成了一部凝固城市记忆的立体史书。近年来,从徐汇滨江油罐艺术中心、龙美术馆到杨浦的油酷艺术公园,从1862时尚艺术中心到由老白渡煤仓改建而来的艺仓美术馆,一系列建筑改造项目通过艺术展览功能的植
  • 新华社北京4月5日电 题:纪录电影《您的声音》:倾听百姓心声 传递时代温度新华社记者杨淑君“每个电话背后都是一个故事。”聚焦接诉即办改革实践的纪录电影《您的声音》自2月18日上映以来,凭借其真实、生动的叙事风格,引起观众和业界关注。影片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摄制,选取胡同停车治理、老楼加装
  • 来源:中工网 近年来,甘肃省定西市总工会聚焦职工需求,打出一套以“关爱”“服务”“工匠”三大品牌为核心的“组合拳”,全力构建全方位职工服务矩阵。这一系列举措不仅让职工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让大家感受到了工会“娘家人”的温暖。关爱品牌:四季守护,温暖职工心窝定西工会依托“结对帮扶·爱心定西”工程,秉
  • 在西宁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无限记忆的土地上,一场关于老厂区重生与复兴的故事正悄然上演。说到青海省的“三线建设”,就不得不提及大通县。随着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211厂退出历史舞台、其“神秘面纱”被揭开,704、705、706……曾经的这样一组神秘代号得到“解密”,那一串备受关注的数字被“具象化
  • 一本影像为笔、时间为轴的黄浦江图志《上海图鉴.黄浦江》正式面世。3月30日,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当代上海研究所、陆杰城市影像工作室联合编著,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图鉴.黄浦江》,在建投书局举行首发分享活动。圆桌环节,由澎湃新闻副总裁、澎湃研究所所长张云坡主持,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