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4月22日起施行预约账号实名认证预约制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08:51:00    

为保障观众预约权益、提升服务品质,中国国家博物馆将于2025年4月22日起施行预约账号实名认证预约制度,观众可通过注册手机号并提供身份证件信息,借助国家网络身份认证或微信认证方式完成实名认证。2025年4月22日至5月5日为试行阶段,将启用实名认证功能,试行阶段未完成认证的账号仍可预约参观,为避免影响后续预约,请提前完成认证;自2025年5月6日起正式施行实名预约制,届时仅通过实名认证的账号可预约参观,未认证账号需完成实名核验后方可进行预约操作。

请及时完成认证,确保顺利预约参观。

中国国家博物馆关于发布新版《观众预约须知》及施行预约账号实名认证预约制度的说明

2024年,百年国博遇到百年不遇的“文博热”,暑假期间,平均每天有近160万人预约2.6万张门票,即便是在淡季时,每天也有约52万人预约2.6万张门票。“淡季不淡,旺季更旺”成为开放运营的一种常态。随之而来的“黄牛”抢占预约名额、恶意倒票等行为,严重扰乱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参观秩序,损害了广大观众的合法权益。为有效应对“黄牛”抢票行为,维护馆内正常参观秩序,最大限度满足观众参观需求,中国国家博物馆自2025年4月22日起修订发布新版《观众预约须知》,并全面施行预约账号实名认证预约制度,观众可通过注册手机号并提供身份证件信息,借助国家网络身份认证或微信认证方式完成实名认证,以实现预约账号实名认证免费预约参观的机制。

观众预约须知

为更好服务观众,确保文物安全,预约前请您仔细阅读如下须知,明晰预约流程、参观规则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开放时间为每日9:00—17:00(16:0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6月1日—10月31日延长开放时间为每日9:00—17:30(16:30停止入馆)。

二、观众须使用有效身份证件完成预约账号实名认证后进行免费预约。未满14周岁(含)的未成年人,须由成年人代为预约,并与预约人同步核验入馆。

三、每个账号每次至多预约5人,至多添加10个常用联系人,且30日内不可变更。每个账号,每个自然周最多预约1次。预约后退票仍计入预约次数。

四、观众可提前7日内在国家博物馆官网、国家博物馆官方预约小程序、微信小程序和微信公众号预约。每日分为9:00—11:00、11:00—13:30、13:30—16:00(6月1日—10月31日第三时段为13:30—16:30)三个预约入馆时段,预约放票时间为每日17:00,退票截止时间为参观当日15:00。预约成功后,系统自动发送预约成功消息通知,请妥善保存。

五、参观当日,观众凭本人预约证件原件和预约成功信息,按预约时段从北门观众参观入口有序排队核验入馆,未预约、身份证件信息不符及错过预约时段的观众将无法核验入馆。60周岁(含)以上老人以及残障人士、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军烈属,凭本人预约证件原件、预约成功信息和优待证件,在所预约时段内从北门绿色通道核验入馆。

六、每个预约账号1年内累积3次未履约,该账号将被限制预约30日。用户自行注销账号后,该账号30日内将无法再次登录和重新注册。

七、此预约须知自2025年4月22日起实施。

来源:北京日报、国博君

相关文章
  • 日前,工信部正式发布GB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将于2026年7月1日施行。该标准的单体测试项目新增修订了快充循环后安全,电池包或系统测试项目新增修订了热扩散、底部撞击。相比2020年版国家标准,新修订的版本提高了技术要求,热扩散测试从“着火、爆炸前5分钟提供热事件报警
  • 为保障观众预约权益、提升服务品质,中国国家博物馆将于2025年4月22日起施行预约账号实名认证预约制度,观众可通过注册手机号并提供身份证件信息,借助国家网络身份认证或微信认证方式完成实名认证。2025年4月22日至5月5日为试行阶段,将启用实名认证功能,试行阶段未完成认证的账号仍可预约参观,为避免影
  • 曾获得“2023年度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冠军的电影《满江红》,将由导演张艺谋开拍续集。根据欢喜传媒日前发布公告中的信息显示,除了《满江红2》,还将有一系列一线导演的重磅电影作品即将亮相。作为2024年春节档大片,《满江红》曾以45.44亿的票房成绩拿下2023年度票房冠军,也成为张艺谋作品中票房
  • 近日,湖南省发布2025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公告,明确了面试的各项安排,为有意投身教育事业的考生提供了重要指引。此次面试报名时间为4月21日—24日,考生需在规定时间内登录“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网”进行报名。网上审核时间为4月22日—25日,缴费截止时间为4月26日24:00,准考证下载日期
  •   打赏是观众看直播时给主播虚拟礼物的一种消费行为,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现实问题。观众主张受骗要求平台或主播退还打赏等案件也频频发生。那么直播打赏行为该如何界定?各方主体之间到底是什么法律关系?在什么情形下能主张返还?  近日,铅山县人民法院(以下简称铅山法院)审理一起直播打赏纠纷案件。法院认定该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