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汕头市代建中心获悉,海滨路东延将于5月1日前全线贯通。项目完工后,海滨路将形成一条长达27.5公里的内海湾滨海走廊,市民可驱车从海滨路自西向东一直开往东海岸新城。
海滨路东延道路改造前,交通拥堵,路口连接不畅,对市民出行造成不利影响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片区发展。为改善中心城区北岸交通,提升海滨路通行体验和道路景观,汕头近几年持续谋划海滨路向东推进建设。
海滨路既是景观路,更是“民心路”“致富路”。海滨路东延的全线贯通,不仅将破解长期以来的交通瓶颈,珠港新城和黄厝围等片区也有望进一步开发建设,加速激发省域副中心城市活力,助力产城融合、文旅提速,推动构建“一域三湾多单元”的内海湾保护与发展总体格局,实现民生改善与经济增长的双向奔赴。

海滨路巧妙融合自然海景与人文景观,既是市民休闲的客厅,也是展现汕头滨海特色的城市名片。 南方+ 谢嘉龙 拍摄
●市民盼交通“堵点”早日打通
作为汕头市中心城区东西走向的一大交通动脉,海滨路一直以来承载着缓解交通压力的重要使命。然而,海滨路向东延伸到双园路口出现“断头路”,造成中山路、双园路等道路在部分时段出现拥堵。
4月21日下午6时许,记者驱车从海滨路前往华侨公园,阳光洒落在华侨公园的草坪上,不少市民正沐浴着阳光散步、健身。与悠闲舒畅的公园氛围不相称的,是彼时公园门口塞满道路的车辆和周边居民长期以来的困扰。
“每天下午5点多就开始塞车,已经是常事了。”海滨花园的住户林伯分析,不少车辆从礐石大桥、广场轮渡等方向往东区走,下班高峰期经常要堵半小时左右,给周边商户和居民出行造成不便。
为何这里会成为城市交通“堵点”?记者注意到,海滨路自西向东原本畅通无阻,但到了双园路口,想要继续往东的车辆只能拐进中山东路绕行前往。由于双园路的车道缩减为双向四车道,且高峰期大量车流汇入中山东路,导致双园路与中山路交界容易出现拥堵情况。
这个交通堵点,成为影响附近居民和商户通勤出行的难题。附近商户丁先生来自潮州,他告诉记者,自己去年租了店铺做生意,但高峰期的拥堵让他不得不每天提早开车回潮州。
“平时经过双园路这个路口,乘客主要都是往东海岸住宅区方向的。我在海滨路能开到70公里/小时,拐进中山路车速要降到30公里/小时。”对于这个路口的拥堵情况,网约车司机张师傅深有同感。他分析,下班高峰期中山路部分路口容易堵车,所以不少往东区走的车辆会选择走海滨路,并在双园路口拐弯,造成了短时堵塞。
记者注意到,海滨路东延的“断头路”除了影响双园路、中山东路的交通外,也一定程度降低了珠港新城乃至东海岸市民前往市区的通行效率。“之前上下班开车容易堵,特地换了电动车,出行方便些。”家住老城区、在珠港新城上班的王先生告诉记者,希望海滨路东延尽早通车,方便附近“上班族”的通勤出行。
●“民心路”承载民生关切
为改善汕头中心城区北岸的交通状况,提升海滨路通行体验和道路景观,2018年,海滨路东延全线贯通任务开始提上日程,持续谋划海滨路向东推进建设。
据了解,海滨路东延自金环路起至东海岸大道,全长约5公里,包括海滨路东延(一期)项目、珠港新城海滨便道工程、海滨路东延二期及滨海空间—先行启动段工程。
2018年至2022年,金环路至双园路、黄山路至海兴路陆续建成通车,海滨路东延道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进一步完善了金环路口、珠港新城黄厝围片区等的交通网络,强化老城区和珠港新城与东海岸新城的交通联系。
2023年春节前,海滨路东延的最后一段路——珠港新城海滨便道工程完成了除国际集装箱码头区域的全部路段。然而,由于海湾隧道施工、国集码头未搬迁等原因,项目一度陷入停滞,也造成了双园路口这个交通“堵点”一时难以打通。
近年来,汕头持续回应民生关切,努力推动解决海滨路施工用地移交工作,推进打通龙湖沟桥、国集码头施工难点。2024年11月,国际集装箱码头启动收储程序,并开始陆续移交施工场地。同年12月,海滨路东延进入最后的龙湖沟桥及国集码头段节点施工。
海滨路东延通车,是关乎市民出行的民生大事,凝聚了市民的共同期盼。今年以来,建设海滨路东延等10条道路,被列入2025年汕头市十件民生实事项目。项目加快了建设步伐,全力拉满“进度条”。眼下,海滨路东延项目即将完工验收,也标志着海滨路东延全线贯通任务将圆满完成。

海滨路东延项目施工现场。 南方+ 谢嘉龙 拍摄
记者了解到,金环路至龙湖沟桥,以及黄山路至海兴路这两段均为双向六车道,设计速度为50公里/小时;而珠港新城海滨便道段衔接这两段路,也是双向六车道,设计速度为30公里/小时。
“海滨路东延的贯通,将进一步完善全市交通格局,对于汕头向东拓展和东海岸的开发建设具有极大意义,让市区的整体形态更加完整。”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表示。
可以预见的是,海滨路东延通车后,将实现汕头老城区与东海岸新城的滨海道路直连,有效分流中山路、金砂路等城市道路的交通压力,提高城市东西走向的交通效率,让城市交通流线更加顺畅。
采访过程中,许多市民对海滨路东延即将通车感到很开心,十分期待打卡这条沿海新道路,“以后从西堤过来可以一路开到东海岸甚至去到南澳,不用再弯弯绕绕,太方便了!”
●产城融合开辟发展新空间
从汕头内海湾俯瞰,位于北岸的海滨路犹如一条金色纽带,将汕头老城区的历史底蕴与东海岸新城的发展蓝图紧密相连。
位于海滨路最西边的西堤公园片区,曾经见证了汕头百载商埠、楼船万国的光辉历史。迈向发展新时期,海滨路随着城市发展不断向东延伸,作为汕头市“东拓”战略的关键基础设施,将以交通能级的跃升为产业发展开辟新空间,为产城融合注入强劲动能。
地处海滨路东段核心节点的珠港新城,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和政策优势,逐步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4月21日下午,记者在珠港新城领荟湾看到,不少餐厅、咖啡店早早就在备餐待客。“我们是去年刚开业的,每到晚上很热闹,特别是年轻人很多。”一家咖啡店店主周小姐告诉记者,近年来汕头文旅的发展吸引了一大波游客前来,相信海滨路这条观海景观路通车之后,会有更多游客前来打卡。

海滨路串联起汕头多处胜景,碧海蓝天与城市风光交融。 南方+ 谢嘉龙 拍摄
近年来,随着海滨路东延(黄山路至海兴路)的通车,珠港新城产业与城市生活区的联系愈发紧密。如今,珠港新城内聚集纺织大厦、龙光世纪商务中心、潮商金融中心、太安堂大厦等,布局产业涵盖纺织服装、数字经济、金融、酒店等多个领域,还配套了住宅区域和商业综合体,日渐形成“楼上办公、楼下商业、周边居住”的产城融合生活圈。
除了海滨路东延持续贯通之外,珠港新城还在加快完善区域内的道路网络。近期,龙光世纪商务中心周边多条道路正式启动建设,致力于解决区域内交通混乱和雨天溢流污染严重问题,努力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居住环境。
“交通道路的建设会带来生活消费的增长、科创企业的集聚,海滨路东延的产业发展潜力很大。”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表示,一般城市主干道沿线土地因交通可达性高而增值,吸引商业地产、写字楼、零售业(如购物中心、专业市场)、高科技企业、跨国公司区域总部入驻,形成城市经济走廊。例如深圳的深南大道,沿线串联金融中心(福田)、科技园区(南山),形成“金融—科技—文化”的产业轴。又如上海延安高架路,连接虹桥商务区与陆家嘴,促进总部经济与服务业集聚。
珠港新城位于汕头老城区与新城区的关键节点,在海滨路东延通车之后,将进一步打通珠港新城的交通格局,拓宽区域发展空间。“海滨路修到哪儿,经济就发展到哪儿。海滨路不通,周边那一块经济就难以发展。”在陈鸿宇看来,当海滨路从双园路向东延伸,意味着珠港新城的开发和建设已经水到渠成。
当下,位于珠港新城的潮汕电商直播中心等重点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当中。可以预见的是,汕头将借助海滨路东延全线通车这一契机,将海滨路的交通、生态、景观等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竞争力,积极吸引总部项目集聚,将这条滨海景观路打造为城市发展的“致富路”。
●打造27.5公里内海湾滨海走廊
自西向东穿行汕头海滨路,一路景致宜人:在西堤公园打卡落日余晖,到小公园探寻老城记忆,坐轮渡游览海上风光,到海滨长廊上休闲散步……一条海滨路,蕴藏着汕头深厚的历史文化,更散发出海滨城市的独特魅力。
优美的海滨道路风光,背后离不开汕头持续开展的景观提升工作。近年来,汕头坚持拆墙透绿、还绿于民,在南侧景观长廊增加了人行道、跑步道和健身设施、儿童游乐设施等,并对原有绿化进行升级,为市民打造了一条兼顾通勤、运动、休憩和观光的海滨景观道路。
如今,海滨路已成为汕头推动城市文旅发展、生态蝶变、民生改善的“金钥匙”。这里也成为汕头亮丽的城市名片,每逢节假日,总有许多市民游客前来观光打卡。
“整条路上的网红打卡点很密集,在海边拍照很出片!”从广州来汕头旅游的张小姐一行人正在广场轮渡排队等待。她告诉记者,来汕头之前有很多朋友推荐一定要来海滨路,所以特地花了一个下午来逛逛。
近年来,海滨路东延道路的节点陆续打通,滨海长廊的休闲娱乐功能也逐步往东延伸。去年底,汕头在华侨公园打造了全新的人行天桥,装点内海湾畔的又一道城市风景线。此外,华侨公园南侧还开展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市民游客周末可前来海边露营、亲近自然。
待海滨路东延项目完工后,海滨路将形成一条长达27.5公里的内海湾滨海走廊。记者了解到,即将开放通车的海滨便道工程未来有望进一步改造升级,自西向东延续亮丽的滨海景观。
“珠港新城海滨便道工程是为了连通海滨路一二期、缓解中山路的交通压力而建设的一条通道,后续还会结合珠港新城的开发和滨海空间的建设,进一步完善道路和管线配套的设施。”项目负责人介绍,接下来会结合珠港新城的开发,适时启动将便道段改造为标准的城市主干路和滨海空间,打造内海湾景观大道。
“以前的城市重视生产,现在的城市越来越重视宜居。”胡刚表示,汕头海滨路既是一条城市景观带,同时也是一条生活性道路,依托这次通车的机会,海滨路把老城区和新城区的文化旅游资源串了起来。接下来,应当借助独特的滨海资源,连点成线打造好旅游观光产业,吸引更多的人来这里游玩、休憩。
■专家献策
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规划建好珠港新城
海滨路自西向东途经小公园片区、潮人码头、人民广场、潮汕体育馆、石炮台公园、时代广场片区、华侨公园等重要节点,接入珠港新城片区、黄厝围片区。其既是道路交通的枢纽干道、惠及民生的便捷通道,更是见证汕头高质量发展的逐梦之路。
“某种程度来说,一部海滨路的建设史,就是汕头的发展史。”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表示,借助海滨路东延全线贯通这一重要节点,海滨路进一步向东延伸,未来珠港新城的建设有望成为汕头新时期的重要发展节点。
“这块‘黄金宝地’要好好规划,要有足够的前瞻性。”在陈鸿宇看来,珠港新城占据了汕头老城区、北片住宅区和东海岸新区三大片区中间最核心的地带,是连接三个片区的重要平台和枢纽,应该参考广州的珠江新城来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发展力度,将这里建设为汕头新时期的城市CBD。
陈鸿宇进一步解释,目前汕头十一街区是最繁华地带,诸如万象城、苏宁、时代广场等配套较为齐全,但这里必须向周边扩展,南边已经打造了海滨花园、华侨公园、开放广场等住宅和公园绿地,下一步向东拓展的方向就是珠港新城,这里是汕头未来发展的核心地带。
近年来,汕头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发展思路,以贸促工、以工兴贸、工商并举,着力构建工商并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陈鸿宇认为,应该遵循汕头的发展思路,做好全盘规划,系统组织建设,不单单着眼于区域经济功能,而是把珠港新城建设成有综合功能的核心城区,全面展现城市形象。
“希望这里作为一张白纸,可以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陈鸿宇认为,一方面,对于整个片区的绿化率、建筑的容积率等要统筹考虑,规划好区域内商业楼宇和住宅小区的比重,并尽快配套建设跟居民生活相关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还要聚焦建设一些文化相关的馆、院、所等,把汕头的历史脉络、经济发展、文化根脉等内容展现出来,“参考广州的CBD,既有大型的歌剧院,也有博物馆、图书馆等场所,一座城市的CBD需要这些文化场馆。”
陈鸿宇认为,汕头有很多可供挖掘的文化设施,例如汕头侨批文物馆、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等文化场所,应考虑将这些场馆连成文化旅游线路,或者集中起来建设,打造相对集中的城市文化设施。例如,漳州将博物馆、艺术馆和城市展示馆集中建设为漳州三馆,展示了漳州的历史文化,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发展气质,“希望珠港新城未来能成为汕头市内配套齐全、功能齐备、交通畅通、环境优美的核心区域”。
南方+记者 张晓宜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作者】 张晓宜;谢嘉龙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