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重庆市“生猪产业大脑2.0+未来猪场”新闻发布会,邀请市农业农村委、荣昌区政府等相关部门作情况介绍,并回答媒体记者提问。

新闻发布会现场 李一鸣 摄
发布人
陈 勇 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副书记,市农业农村委新闻发言人
向品居 市农业农村委总畜牧兽医师
廖传锦 荣昌区委副书记、区委组织部部长
刘作华 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主任
熊本海 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智慧畜牧业创新团队资深首席,农业农村部“中国饲料数据库情报网中心”主任
主持人
张晓川 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副处长
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副书记,市农业农村委新闻发言人陈勇介绍,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明确要求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为此,重庆提出了“生猪产业大脑2.0+未来猪场”产业发展模式,并将其作为推动重庆市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发力点。为此,他发布了“生猪产业大脑2.0”相关功能、《重庆市未来猪场建设指南》和未来猪场示范场三方面内容。
“生猪产业大脑2.0+未来猪场”
是什么?
通俗地讲,就是通过物联网形成感知系统,用大数据构建决策中枢,借智能设备实现精准执行,最终让养猪从“靠经验估算”变成“用数据精算”。
举个例子:
在传统猪场里,工人每天要手动记录温度、凭经验判断猪是否生病、统一时间投放饲料,饲料利用率不是太高。在未来猪场,通过智能风机水帘自动调节猪舍温度;智能摄像头发现某头猪3小时没活动,自动推送健康预警;饲喂系统根据猪的生长阶段,自动调配不同营养比例的饲料投喂。这种养殖模式就像给传统农业装上了“数字引擎”,不仅让猪过得舒服,还能实现节本增效。
“生猪产业大脑2.0”
优化了哪些功能?
服务更加精准:构建了全新统一的用户管理体系,分级分类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满足了政府部门、养殖场户、生猪贩运户、屠宰企业、商户等在生猪全产业链中的各类服务需求。
举个例子:
养殖场户能通过产业大脑获取养殖技术指导、市场价格趋势分析等服务,还能根据自身情况精准对接销售渠道,提升养殖效益;社会大众能通过产业大脑查询猪肉产品追溯信息,通过移动端直接反馈问题,形成社会共治机制。
监管更加高效:构建了“市—区县—乡镇”三级监测体系,进一步汇集完善了生猪全产业链数据,提高了数据监测的及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为政府部门在生猪产能调控、疫病风险预警等方面奠定了基础。
举个例子:
通过汇集分析荣昌区生猪生产数据,对荣昌区能繁母猪存栏量及时提出预警,将能繁母猪存栏量控制在绿色合理区间,避免了“生猪产能”剧烈波动。
AI赋能:开发搭载了生猪领域的AI大模型(PigGPT),在育种保种、生产管理、产业监管、食品安全等全产业链多个场景中实现AI赋能。
举个例子:
借助AI大模型整合产业链各环节数据,包括养殖数量、出栏量、市场价格等,为相关部门提供全面、准确的产业信息,助力其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
数据多一点→

《重庆市未来猪场建设指南》
核心内容有哪些?

《指南》形成了“1153”未来猪场建设架构,明确了未来猪场的总体要求、建设内容、建设路径、支撑体系,不仅是猪场建设的操作手册,更是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重要指南,标志着重庆市生猪产业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未来猪场示范场
长啥样?
在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双昌”(重庆荣昌和四川隆昌)合作示范园,重点打造了首个示范场,存栏荣昌猪种猪370头,年出栏仔猪10000头以上。与传统猪场相比,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智能管理节本增效。未来猪场集成了智能监控、智能水电及料塔传感等系统,实现了精准饲喂、智能环控、能耗控制、健康管理,人工成本降低约20%、饲料浪费减少约10%,每头生猪节省养殖成本100—200元。
AI驱动智慧转型。未来猪场装备了畜牧AI一体机,能够提供全天候智能问答服务,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简单来说,它就像一个24小时在线的养猪专家助手,不仅可以询问养殖技术、线上疫病诊断,还能预测市场行情、估算生产效益。
联农带农助力增收。通过“产业大脑2.0+未来猪场”构建了云养云卖、统购统销、保底收购的联农带农模式,已带动310户农户饲养荣昌猪1204头,户均年增收800元左右。
陈勇介绍,“生猪产业大脑2.0+未来猪场”开启了重庆生猪产业数字化转型新征程。未来,重庆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继续迭代升级产业大脑。根据《重庆市未来猪场建设指南》,在全市范围内分批次、分区域梯次推进未来猪场建设,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张晓川主持新闻发布会 李一鸣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