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时代的我,因为母亲工作的关系,经常转学,怎样低调又轻松地融入新的群体,于我,是一门学不会的艰深技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是成年后才懂得的箴言。
或许是出于本能,年轻时,我敬佩的人,都是低调沉稳、寡言少语、关键时刻有担当的。当年,高仓健能成为女青年的梦中情人,大概也是同样的原因吧。在一个群体当中,一个人若是太过喧闹,除非他具备超群的情商,否则,很难不讨人嫌。
某个中学同学,智商很高,工作后也有点成就,每次同学聚会,他总大吹特吹,炒股赚了几千万元,公司分红发了几百万元,旁人只有洗耳恭听的份。毕业周年庆聚会,他一毛不拔,花其他同学赞助的钱,吃吃喝喝,住星级酒店,端的是心安理得。

上海人批评咋咋呼呼、吵吵闹闹却没有底气的人,曰“草狗”。此君当得起这一雅号。北方有句俗语,咬人的狗不叫。与沪语的“草狗”之讥,异曲同工。据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沪上某名人说过一句识人名言:“一群人当中最安静的人,往往最有实力。”近些年,常有一些段子和警句问世,都宣称出自这名人那名家,其实无考。此处所说的“安静”,当然是有前提的。否则,因笨嘴拙舌而缄默的我辈,岂不是要被误认为“最有实力”?
翻翻二十四史,低调似乎就是阴谋诡计的同义词。司马懿功高盖主,地位和老命都将不保。为了篡位,他让儿子司马师“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自己对外宣称卧病在床,行将就木。曹爽派亲信李胜登门探病,司马懿手抖得拿不住衣服,喝粥时将粥撒到身上,还假装耳聋,把荆州听成并州,惨兮兮地求李胜照顾他的两个儿子。李胜回去一汇报,曹爽心安。司马懿的有心低调,高平陵之变一举成功。项羽说过,富贵不还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从打造自身形象,壮大声势的角度而言,他是对的。就谋篇布局的战略眼光来看,他犯了无法挽回的错误。最终,低调行事的刘邦得了天下。平心而论,项羽的战略失误,误在还乡,跟高调的关系并不大。然而,在以成败论英雄的国人的心目中,高调就此失了分。

我心仪的低调,不是心机满满城府深深的谦逊,更不是处心积虑蓄谋已久的伪饰,而是讷于言、敏于行,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说的也是踏实的好处。随着年岁的增长,对那些时不时开屏的“孔雀”,我有了更多的包容。爱吹嘘的人,让他去吹,听过算数,不必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