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80、90后脱发问题频上热搜之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牙齿也开始保不住了。“沉默的牙病”就像“隐形杀手”一样,悄无声息地破坏牙齿周围的支持系统,最终让原本健康的牙齿早早脱落。本期《大咖健康课》,南京市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科副主任医师陆伟将和大家聊一聊牙列缺损的修复和维护。
视频 杨泽华 许倩倩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许倩倩 实习生 施嘉羽
【大咖小传】
陆伟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科副主任医师,博士。英国利兹大学口腔医学院访问学者,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修复专委会委员。长期从事口腔修复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擅长口腔种植修复、前牙全瓷美学修复、牙齿美白、咬合重建和全程数字化全口义齿修复。研究领域关注3D打印PEEK及氧化锆修复体以及口腔干细胞与软硬组织工程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以为牙不疼就没有大问题
“95后”一下丢了4颗原生牙齿
26岁的杜小芸(化名)患上牙周炎已经三年有余,因为没有什么感觉,觉得并不影响工作生活,便一直没有系统治疗。直到去年,她在吃年糕时带掉了一颗上颌侧切牙,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来到了南京市口腔医院陆伟主任的门诊,咨询如何修复。
她怎么也没想到,一颗牙齿脱落的背后,竟然是整个口腔生态的失衡。检查后发现,杜小芸多颗牙齿松动,松动度在II-III度之间,下前牙根尖区唇侧牙龈黏膜可见瘘管。通过拍摄CBCT检查后发现,3颗下前牙根尖区骨质大面积低密度影,唇侧骨板破坏,意味着这3颗牙也保不住了。考虑到患者还年轻,陆伟主任通过咬合控制和牙周序列治疗尽量维护剩余牙齿的健康,拔除3颗松动的下前牙,待伤口愈合、炎症控制后再进行缺牙的修复。
出于对外观的考虑,杜小芸希望进行种植修复,但她缺失的4颗前牙(上面1颗,下面3颗)由于长期的局部炎症反复发作,没有及时处理干预,导致炎症侵蚀破坏牙槽骨,使后期的种植手术难度增加,费用也更多。前两天再次来到门诊,经过检查和术前评估,采取了先植骨,6-8月后再种植的方案。
看似“温和”的牙周炎
常常是让牙齿“崩塌”的“罪魁祸首”
和杜小芸情况类似的患者不在少数。32岁的胡先生也在掉了第一颗牙之后“慌忙”去医院就诊,直接被诊断为重度牙周炎,全口牙齿松动。单治疗的第一步:控制炎症,就需要去医院三次以上,炎症控制好了之后再进行分批次拔牙(上牙6颗,下牙2颗),最后还要看拔牙之后牙龈的恢复情况判断是否可以种植牙齿,如果达不到种植条件,就只能安装活动假牙。这个结局让还未结婚的他后悔莫及。
“年轻人早早就掉牙,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牙周病导致的。”陆伟主任告诉记者,牙周出现问题不予以重视,就会从刷牙出血、牙龈肿痛(牙龈炎)开始,慢慢发展成牙周炎,牙槽骨不断被吸收,最终和牙齿提前说“再见”。“因为牙龈炎仅影响牙龈组织,尚未伤及牙槽骨,还处于可逆阶段,这时若及时治疗(定期洗牙、正确刷牙),可完全恢复。而到了牙周炎阶段,牙槽骨开始损失,在患者坚持复查复治的情况下,才可以控制病情。等到牙齿出现移位、松动,缓解和控制的效果已经大打折扣了。”
“我们在临床上经常遇到一些患者,他们总是等到牙齿脱落了才来就诊,殊不知尽早拔除不能保存的牙齿对后续治疗也非常重要。”陆伟主任解释说,松动的牙齿长期在口腔内会损失更多的牙槽骨,它周围的牙齿也会受到影响,加速牙周组织的破坏。一旦牙齿缺失,牙槽骨会形成一个大坑,对后续的镶牙或者种植牙都有不利影响。松动的牙齿能否保留,一定要尽早到医院由医生来判断。
先出“设计图”再“施工”
机器人辅助种植让手术精度接近“零误差”
对于牙齿缺失的修复方式,医生会需根据患者的口腔条件、健康状况、预算及需求综合评判。陆伟主任介绍,当下主要的缺牙修复方案有三种,分别是活动义齿修复、固定义齿修复(固定桥)和种植修复(种植义齿),其中种植修复是缺牙后修复治疗的“金标准”。因为种植牙在生物相容性、功能恢复、长期预后上最接近天然牙,且随着数字化技术和材料学的进步,其适用范围和成功率也在持续提升,对于符合适应症的患者,它无疑是一个更好的缺牙解决方案。
目前,南京市口腔医院已经开展了种植机器人手术,通过三维扫描和面部扫描等软件,预先设计牙冠的形态和位置,再设计种植体的三维方向和深度,以及软硬组织的增量。就相当于在装修房子之前先做了设计图,再进行施工。医生只需要脚踩开关就可以将设计好的植体按照规划好的程序植入到理想的位置,手术精度远高于自由手种植。“在我们的临床操作中,通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完成口腔种植手术的精准度达到过±0.03mm,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误差。”陆伟主任说。
“但种植牙和原生牙齿一样需要进行日常的维护,才能保证它的‘长治久安’。”陆伟主任提醒,首先要做好牙菌斑的控制,推荐使用巴氏刷牙法,每天刷牙至少两次,同步使用牙线、牙间隙刷或冲牙器清洁牙周,定期做好牙周洁治(≥2次/年)。由于种植牙与牙槽骨之间属于骨结合,缺乏天然牙与牙槽骨之间的牙周膜(营养、防御、压力感受器),不利于对牙齿的保护,建议日常饮食避免食用骨头、坚果及较硬的水果,尽量避免进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减少对牙周组织的刺激。“此外,骨质疏松症、干燥综合征及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可能增加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风险,其中糖尿病是明确的高危因素,而菌斑微生物堆积仍是其直接诱因,控制危险因素是预防种植体周围疾病以及实现种植体长期使用的前提。吸烟也会大幅升高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率,且种植牙的炎症反应往往更加剧烈。”
校对 盛媛媛